泰伯诗咏赏析选读之二十四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
(2015-03-24 07:39:04)
标签:
文化泰伯诗咏赏析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司马光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泰伯诗咏赏析选读之二十四
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
【宋】司马光
三吴佳县首,民物旧熙熙。专用清谈治,非如俗吏为。
林疏丹橘迥,稻熟白芒欹。宜使民无忘,严修泰伯祠。
(《吴都文粹续集》卷四十九)
【赏析】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宋英宗年间出任谏议大夫,宋神宗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这首五言律诗是司马光送别杨忱做长洲知县而作。长洲县是历史上苏州地区的一个县。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析吴县东部分置长洲县,与吴县同属于苏州管辖。杨忱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只知道他校订过《管子》,现存最早的《管子》版本就是宋本《管子》,初刻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也称杨忱版《管子》。从司马光的这首诗里,我们至少可以知道,杨忱是司马光同时代人,做过管理皇家祭祀的小京官“太祝”和长洲知县。
司马光的这首五言律诗一如他的为人,说来堂堂正正。
首联说,苏州是个好地方,是三吴最好的县,民丰物阜。
颔联说,这样好的地方,只要无为而治,不要像一些俗吏那样多生事端。
颈联说的是苏州风物,橘红稻熟。
尾联说,生活富足,不要忘了教化百姓,好好整修泰伯庙。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理由就是变法“侵官”“扰民”。这首诗里流露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正是司马光一贯的不扰民思想的体现。
司马光为什么特别要关照杨忱重视修太伯庙呢?因为泰伯的谦让精神是儒家精神的核心之一,修泰伯庙就是要倡导谦让精神。司马光建议修太伯庙,与唐代狄仁杰“毁淫祀”用意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正人心”。
(张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