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诗咏赏析选读之十一赋得泰伯庙送郑同夫归豫章
(2015-03-09 07:50:13)
标签:
文化泰伯诗咏赏析赋得泰伯庙送郑同夫归袁华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泰伯诗咏赏析选读之十一
赋得泰伯庙送郑同夫归豫章
【明】袁华
巍巍三让庙,乃在古城阿。日月明衮裳,殿陛列琱戈。万世尊至德,遗风亘不磨。送君庙下路,吴江秋水波。
(《耕学斋诗集》卷三)
【赏析】
袁华(1316—?),字子英,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初诗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坐累逮系,死於京师。有《耕学斋诗集》十二卷。杨维桢选其诗84首编为《可传集》一卷。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如干首”云云。从这里看,袁华享年应该在五十岁以上。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上标明送别的地点在泰伯庙,送别对象是郑同夫。郑同夫是回豫章老家去,豫章就是现在的南昌。郑同夫应该是当时名士,送别的朋友不少,都有诗。此诗歌颂了泰伯的功德,也暗含了诗人对社会风化的思考。
开头两句点名送别地点为“三让庙”,就是泰伯庙。“城阿”,城角,泰伯庙在如今苏州古城区的西北角。“巍巍”两字,不仅使泰伯庙雄伟的外观映入读者眼帘,而且将泰伯在人们心目中巍峨高大的形象烘托出来。
下面四句由实入虚,都写泰伯庙。三四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泰伯的追思之情,日月之光照亮泰伯的华服和神像前的仪仗。“衮裳”,画有卷龙的上衣和绣有花纹的下裳,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琱戈”,刻镂之戈,亦为戈的美称。五六两句直抒胸臆,作者对泰伯的敬意表露无遗,其至德万世不朽,其遗风亘古不灭。
最后两句落实到送别。说,在泰伯庙前送你,让吴淞江的秋水一路送你回家吧。淡淡的离愁,大约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吧。看似平淡,细细玩味却意无穷。回到现实中,此时诗人的思绪也飞到了远方,他向来热衷社会风化,内心深处始终担负着“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儒家传统责任感,此情此景,怎能使他内心不生波澜?
这首送别诗主要篇幅在写泰伯庙,送别只在尾两句写出。太伯庙送别是明代中前期苏州文人的风气,所见篇什甚多。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张长霖、王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