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诗咏赏析选读之六谒泰伯庙
(2015-03-04 08:02:45)
标签:
文化泰伯诗咏赏析谒泰伯庙杨简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泰伯诗咏赏析选读之六
谒泰伯庙
【宋】杨简
三以天下让,先圣谓至德。某也拜庙下,太息复太息。三辞不难知,泰伯无人识。胡为无得称,万象妙无极。
(《慈湖遗书》卷六)
【赏析】
杨简(1141—1225),字敬仲,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南宋慈溪县城(今浙江慈溪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南宋早期心学学者。乾道五年(1169)进士,任富阳主簿,兴学校教生徒。时陆九渊过富阳,杨简坚执弟子礼。庆元学禁起遭斥,家居14年,著书讲学。嘉定元年(1208)复起。晚年寓居鄞县城内月湖畔,设馆讲学。宝庆元年(1225)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卒谥文元。著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等。史称“淳熙四先生”之一。
杨简的这首古风《谒泰伯庙》古朴素雅,一派醇儒景象。用古风来歌咏古贤,慈湖先生有深意。
本诗首二句徐徐叙来,说泰伯三次让国,得到了孔子“至德”的赞美,这是“起”。
次二句承接首二句,转入眼前,他说,我今天拜倒在先贤庙下,物是人非,只有再三的叹息。那么再三叹息的原因呢?这里边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再次二句运用对比手法道出叹息的原因:三让天下的故事或许人们都能知晓,然而泰伯这个人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了。诗人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景转而自己的议论,这是“转”。
末二句中的“万象”即宇宙内外一切事物景象,随着时间流逝,历史变迁,泰伯的事迹早已与世间万物融合为一体,眼前的景致与泰伯的圣德交相辉映,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就泰伯而言,不用在意世人是不是记得住他的名字。最后作者回归其心学家的本色,他说,为什么泰伯得不到当时人的称道呢?因为泰伯的境界太高妙了,难以理解。说得有点玄。
那么,杨简最后一句的玄机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还是杨简有感而发,甚至是杨简的“夫子自道”了。杨简处身于理学一统天下的学术氛围中,心学的思想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要知道,当时理学家是很霸道的,很有些学阀的架势。所以杨简有不被人理解的苦闷。这就是杨简最后一句的玄机。
看得出,在这一派古朴素雅中,杨简对泰伯的敬意是由衷的。
(张长霖、张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