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2
(2015-02-22 08:13:10)
标签:
教育语文韩军返璞归真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2
苏州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特级教师韩军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弄潮儿,课改伊始,他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口号,但“新语文教育”未见其新;他提出了“反对科学主义”的口号,但语文教学本来就没有过科学主义的盛行。当然, 韩军老师提出的“举三反一”“文言回归”,颇有见地,但矫枉过正也随之出现。最近,韩军老师就《背影》提出了主题为“生命链‘承接延续’”的见解,并用自己多次的课堂教学支撑;这种见解不但站不住脚跟,而且很可能把语文教学导向异端,直接受害者就是学生。
【关键词】韩军;非语文;背影;错误导向
(登2015年第2期(初中刊)《语文教学通讯》,略有改动)
二、数度的“返璞归真”
不可否认,韩军老师毕竟是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他也曾就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做了不少工作,也展示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一)提倡“举三反一”:颇有现实意义
韩军老师认为,“举三反一”是“新语文教育”的原则。他说:“语文教育必须强调积累,言语能力形成是,积累‘三’(‘多’的意思),才能在学生自身言语能力与素养上反刍‘一’,形成‘一’,我把它叫作‘举三反一’。”⑸
此言颇有见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传统语文教育所重的就是“积累”。韩军老师认为:
“现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却不倡或少倡积累,而多倡或只倡分析,试图析透“一”,即“讲深讲透”极少量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在言语素养与能力上反刍“三”……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并非不要“举一反三”,而是用“举三反一”去补正“举一反三”。“举三反一”为主,“举一反三”为辅。“举三反一”思想是对“举一反三”思想的发展。⑹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讲,“举一反三”是演绎的过程,而“举三反一”是归纳的过程,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两者缺一不可。叶圣陶先生说的“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就是强调“举一反三”。韩军老师提倡“举三反一”,是理性的回归,辨证的思维,因为人类最早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就是“举三反一”。人们最早认识语言文字表达的规律,尤其如此,也就是说,韩军老师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个性”,功不可没。然而,应将“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硬分主次,又是矫枉过正了。
当然,认为“现当代中国语文教育”不倡或少倡积累,却未免失之偏颇,因为“现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尤其是叶圣陶等何尝不提倡积累!只有盲目反对“应试教育”者才不提倡甚至反对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和积累。
(二)提倡“文言回归”:“语文”本色的展示
韩军老师是当今文言文的积极提倡者,他认为五四以来,鲁迅、郭沫若等一些新文学运动的提倡者盲目反对文言,“自五四后,一直到本世纪80年代,学文言一直受到整个社会主潮的阻扼。少学或不学文言,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声音。因此,尤其建国后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或极少,或干脆没有。”⑺这也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他提倡“文言回归”,⑻笔者“心有戚戚焉”。因为如果割裂了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联系,就是割裂了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就缺了载体。在语文教育中,文言教学与白话教学相辅相成,乃是正途。但是,文言究竟该回归到怎样的程度,却值得探讨。因为在当今的社会中,毕竟白话文的用途大得多!尤其是那些成不了“伟大人物”的、占绝大多数的“平民”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日后必备的“白话”!从另一个角度讲,事实上,语文界盲目反对文言文还是叫的多做的少,有些人纯属哗众取宠。所谓今天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们不知道反对文言文的周树人被学生与文言文同“怕”,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所以说,韩军确实在进行本分的(不知是否为他所谓的“科学主义”)语文探索,但往往矫枉过正。
(三)《登高》:荡气回肠的诗歌教学
不得不承认的是,韩军毕竟是一个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只要摆正态度,他能够进行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网上流传着一堂韩军《登高》教学实录,从语气语调和用语习惯来看,应该不是假冒。
这堂课的“起”颇有特色,形象动情的语言形成了一种凄楚、悲凉、孤独、寂寞的意境,带动学生进入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殊情境。
就“承”而言,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要的过程与方法,环环紧扣,用比较法依次分析这首律诗的各联中用词的精确,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
这堂课的高潮,也就是“转”,在指导颔联朗读的时候。何处低沉,何处高昂,都是恰到好处;同时,又指导着学生对此联中的一些词性进行分析,实在是酣畅淋漓。
最后的“合”也颇为精彩,“课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代名师,名不虚传。韩军老师说,新语文教育的原则之一是“着力于言语”,“语文教育毕竟是‘言语’教育,紧紧扭住‘言语’这个‘抓手’,进行‘讨究’‘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育的学科的生命所在。”⑼这堂《登高》就是最好的诠释。如果说缺憾,正是缺少了“举一反三”。如果把《登高》这个“一”“举”出来,“反”夔州草堂期间的七律巅峰之作《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的“三”,这课就更有深度了。当然,这是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