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思想简史17四、明中期的其他思想家2杨慎1
(2015-02-09 08:26:52)
标签:
文化明代思想简史杨慎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明朝思想简史17
——明史札记之四十六
我楚狂人
四、明中期的其他思想家2
2.杨慎1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谥文宪,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江西庐陵,出身名门,为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杨慎自幼是神童,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满座皆惊。进京后,写《黄叶诗》,为大学士李东阳所赞赏,收在自己门下。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时年仅仅24岁。杨慎与解缙、徐渭合称“明朝三才子”。按理说杨慎具备一切春风得意的人生路的条件,但是他却被贬云南,终老贬所。
杨慎少年得志锋芒毕露,敢于直言进谏。他偏偏遇上了明朝荒唐出名的风流皇帝明武宗正德帝和一心求仙问道的明世宗嘉靖帝,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习惯性”微行出居庸关,杨慎上疏抗谏,被迫称病还乡。
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爆发,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当场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杨慎及给事中刘济、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杨慎、王元正、刘济都被谪戍。杨升庵时年仅仅三十六岁,但是自此再没有起用。这样,明朝朝廷少了一位英气奋发的直言之臣,明代历史上多了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非凡的学者、思想家。
杨慎动身前往戍地云南永昌卫。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有怀恨者趁机埋伏在途中,伺机加害杨慎。杨慎处处小心。驰骋万里,到达云南之后,几乎一病不起。
两年后,杨廷和生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其父病愈后又返回永昌。不久,率家奴协助平定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嘉靖八年(1529),杨廷和病逝,杨慎获准归葬其父。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世宗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杨慎知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乐府纪闻》称他“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游行,了不为愧。”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卒於戍地。时年七十二岁。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明穆宗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