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目改革隔靴搔痒——高考改革之我见之一
(2014-09-06 08:02:26)
标签:
教育教育部新方案科目设置隔靴搔痒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高考科目改革隔靴搔痒
——高考改革之我见之一
我楚狂人
最近,国家教育部公布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坦白讲,叫人很失望,因为这个方案不会改变当前的基础教育应试化的局面,甚至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教师的工作负担。这次的新方案无非是考试科目的改革。事实上,这十几年考试科目的改革已经折腾了多次了,始终没有让基础教育摆脱分数教育的束缚。事实早已证明,高考改革着眼科目改革是隔靴搔痒。我们高考造成基础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根子不在考试课程的设置。
高考方案的折腾莫甚于江苏。在考试科目的设置上江苏省可以说进行了全方位的尝试,结果大同小异,基础教育陷于应试教育的怪圈愈甚。本世纪初,江苏高考科目设置曾经有过“五年四个样”:“3+小综合”、“3+大综合”、“3+2”、“3+1+1” 等等。前面的“3”与今天的教育部新方案的设置一样,都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似乎成了恒量。但是这个恒量也有微调,那就是外语分值变化。后面的小综合是强调了文理分科,大综合则强调了全面素养,“2”还是回到文理分科,“1+1”则是淡化文理分科,突出学生的选课自主。但是“1+1”由于具体操作的困难,学生并没有真正的选科自主权,仍然还是变相的“2”。但是,在江苏省高考科目设置的尝试的十几年里,江苏的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这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可见,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不是让我国的基础教育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的关键。试图通过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破解基础教育的困境,引导我国的基础教育走出应试教育怪圈,无异隔靴搔痒。
高考如果要成为引领基础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的强大推力,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造成我国基础教育乱象的根子是什么?造成我国基础教育乱象的根子是我们的各级地方行政部门和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把教育当做政绩来搞,其明证就是那一年南京成绩高考稍有起落,就受到南京市人大的质询,甚至被指为“素质教育过头”。这就是基础教育界著名的“南京高考之痛”。考试成绩稍有起落本来是寻常事,一旦视为政绩,就会让某些人气势汹汹甚至气急败坏地兴师问罪了。于是南京的高中开始走读生的晚自修。于是我们哀叹,南京这个素质教育的堡垒沦陷了。
“南京之痛”告诉我们,要让我国的基础教育走出应试教育怪圈,其根本的出路就是不能把教育当做政绩搞。唯一的办法就是高考与学校脱钩,高考彻底社会化。一旦高考与学校考核脱钩,那么功利的教育将失去市场。
我们的高考改革不能再在科目设置这样的细枝末节打转转了,哪一天下决心高考社会化,那一天中国的基础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