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九华寺庙会1

标签:
吴江平望小九华寺地藏生日太虚和尚庙会 |
分类: 姑苏风光 |
小九华寺庙会1
——吴江散记之一
我楚狂人
苏州吴江七大镇,县城松陵偏于北隅,真正居中成为全县(现在是全区)交通枢纽的是平望。平望历史悠久,历史记载始于西汉,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式建镇,至今已有638年。相传因濒临莺脰湖,湖光水色,一望皆平,因此得名平望。平望,北面经京杭大运河或者217省道等新老公路连接八坼、松陵、同里,直达郡城苏州;南面顺京杭大运河或217省道等新老公路南下直到吴江南端苏浙交界的丝绸之乡盛泽,并直达浙江嘉兴;向东越过京杭大运河可到黎里、汾湖直达浙江的西塘和嘉善,直通上海;向西可以到震泽、桃源、七都并直达浙江南浔和湖州,从湖州进而可达安徽。所以历来被称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交通门户。
近年的平望,基础建设似乎落后于周边诸镇,环境有点脏乱。但是镇南莺脰湖边的名刹小九华寺却是吴江的佛教活动的中心,善男信士如云。
小九华寺,因民国时的高僧太虚和尚而享大名。关于莺脰湖、小九华寺和太虚和尚,我曾这样记载:
……
(平望镇南)三岔路口往南不远处有一座桥(按:217省道过桥去盛泽),不过桥,桥边沿水边有马路向东,这就是去小九华寺的道路,路口有硕大指示牌,不会走错。
沿着水边汽车道前行,折过两个弯,就见到一片不小的水面,这就是吴江诗人屡屡称道的莺脰湖。莺脰湖成名极早,相传是越大夫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据说以其形似莺的“脰”,即脖子而得名。“莺脰”是怎样的形态?文人雅士的心思搞不清。莺脰湖中有一个小岛,名平波台,据说是明天启六年(1626)道人周妙圆在此筑有平台。旧时拜佛烧香的船只凡途经莺脰湖者多要上此台来进香。因此“平湖秋月”、“莺湖夜月”之美名不胫而走。吴江明清以来诗人辈出,无不有诗描摹莺脰湖的美景和文人雅集之胜。但是如今的莺脰湖水有点浑浊,湖中围网纵横,有点乱。可惜了这历史文化名湖。
小九华寺就在莺脰湖畔,面南而建。在莺脰湖水滨,建有一平台,上有高大的观音汉白玉石像,像前是功德牌坊,像后是莺脰湖潋滟波光,此处景色绝佳。
小九华寺,又名九华禅院,“九华”二字顾名思义就应该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据说就是安徽九华山的下院。但是这里并非开始就是佛寺,这里原是东岳庙,也就是道教的宗教场所。据资料说,小九华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85年),里人吴国忠偕僧通运募建后殿,奉祀幽冥教主,也就是地藏王菩萨,故俗称地藏殿,并铸炉于庭中。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吴国忠子吴昌运偕僧朗涵募建大士殿。清乾隆四年(1738年)增建关帝殿、刘公祠。乾隆五年(1740年)监院僧蕴山建山门、客堂、斋堂、厨房等。乾隆十年寺院被毁。清光绪四年(1878年)游方僧永缘、莲堂重建山门五间,光绪八年(1882年)僧莲觉莲常建东客堂三间。光绪九年(1883年)建西客三间。光绪十年(1884年)筑东围墙,建方丈室三间,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观音殿五间。也就是说,到清光绪年间小九华寺形成了较大规模。史料载,当年小九华寺香火鼎盛,每年 农历七月一日至十月一日,远近香客毕集,游人纷至沓来。一时文人墨客游踪不绝,留下甚多吟咏绝句及书画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