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山记3三、上方山下历史文化区

标签:
旅游苏州上方山行春桥 |
分类: 姑苏风光 |
上方山记3
——吴中名山记之二十七
我楚狂人
三、上方山下历史文化区
石湖北岸历史文化区主要指行春桥、越城桥两座苏州著名古桥、余庄(渔庄)和越来溪,其实应该包括范成大祠堂、茶磨山房、石观音寺等文化遗存,前面说过了,不赘言。
行春桥是苏州城区古石拱桥中的第二长桥,仅次于宝带桥。现在的行春桥,是1957年重修的。行春桥为半圆拱薄墩九孔连拱长桥,东西走向,全长54米。中宽5.2米,中孔净跨5.3米,矢高2.6米。花岗石砌筑,但长系石为武康石,且端部雕兽面,当为宋代旧物。条石栏板各望柱头雕蹲狮。桥身平缓,势若长虹。此桥始建年代无可查考,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重修时,诗人范成大作记。因此处山清水秀,波光塔影,景色宜人。范成大《行春桥记》称:“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末始游者无异。”明成化、崇祯间再修。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拆去桥东四孔,1953年修复。1957年再度重修。
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的习俗。相传这一天,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游石湖登行春桥者,倾城而出,游船如织,歌舞音乐之声通宵达旦。我曾有《石湖串月》一文记载这一风俗。据说每当农历八月十七半夜子时,月亮偏西时,清澈的光辉,透过了行春桥的九个环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这时,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荡漾,蔚为奇观。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但是我始终没有亲见。
越城桥跨在越来溪上,当越来溪北端入石湖的河口。越城桥西距行春桥数十米,此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为一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3.2米,净跨9.5米,矢高4.8米,中宽3.6米,花岗石砌筑。元代至正年间,明代永乐、成化年间,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均有整修,现桥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明柱镌有联句,两面分别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波光万顷月色千秋”;“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桥联甚是风雅。此桥因年久失修,桥身倾斜,后又被过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脱落,明柱断裂,出现险情,1993年原样修复。登桥远眺,湖光山色,长堤丛苇,尽收眼底。
越城桥下的越来溪就是吴越春秋时越军越过太湖进攻吴城的通道,记录着血写的历史。过越城桥,东堍就是余庄,现在习称渔庄,这是清末举人书法家余觉的别墅。余觉有一个出名的妻子,那就是苏绣的划时代人物,被尊为“针神”的沈寿。沈寿的刺绣得到了慈禧的嘉奖,后来被末代状元南通张謇请去传道,据说还有婚变的传闻。看来名女人的丈夫并不幸福。
渔庄据说原是南宋范成大石湖别墅农圃堂(一说称天镜阁)故址。余觉于1932起在此建别墅“渔庄”,所以俗称“余庄”。现在渔庄还有老屋数楹,古树数株,供人发思古之幽情。现在渔庄南面湖面上一小岛另建天镜阁,甚是宏丽。但是还没有开放,不能近观。渔庄外增建的园圃中水上架起了长桥,可以连通越堤和新建的石湖东入口。
上方山下有占地很广的现代气息很浓的休闲区,绿草如茵,四季繁花似锦。这里有紫藤长廊、樱花园、孔雀园、烧烤营地等很有特色的休闲地,这里成群的白鸽与游人亲近,散放的孔雀在竹林间漫步,野放的猕猴群在山坡林间撒欢,人与动物和睦相处。在这里,人们可以躺在草地上看蓝天白云,或者干脆闭目小睡。在这里,三二知己席地而坐,铺开一张塑料地毯,就可以惬意地野餐……
这里就是这样随意的地方,放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