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铜观音寺记(修改稿)1

标签:
旅游苏州光福铜观音寺 |
分类: 姑苏风光 |
龟山铜观音寺记(修改稿)1
——吴中名山记之二十二
我楚狂人
光福半岛的东崦湖和西岭湖夹着邓尉山,半岛、小岛将光福分割成大小水湾,因此历代名人以“湖光山色, ”“洞天福地”赞美光福,“光福”之名也许由此而来。据 《 光福志 》 记载:“ … … 萧梁间(案:考证在公元 503 年)建光福寺于龟山,遂以寺名镇,迄今因之。”这样说,“光福”这个镇名还是从萧梁时代开始的。
龟山是一座袖珍型的小山包,光福寺也就是铜观音寺。
光福铜观音寺就在光福老街西街上的龟山南麓,从苏州市区出发公交63、64、65路都直达寺门口。铜观音寺是个极其清静的佛教寺院,也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唐代古塔、宋代古桥、宋代古佛、明代的古樟树是这座古寺的文化脊梁。
铜观音寺,原名“光福讲寺”。何谓“讲寺”?就是附设有“讲堂”的寺院,而“讲堂”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佛学院,传承佛教文化的地方。天下著名的讲寺甚多,但是吴中的讲寺则只此一家。今天的灵岩山附设有佛学院,倒是名副其实的讲寺。铜观音寺前身是一代大家顾野王的私宅,顾野王舍宅为寺,时在梁朝天监二年(503年),是苏州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唐朝时已经香火鼎盛。宋康定元年6月(1040年),乡民于寺旁泥中获铜观音像一尊,寺僧建殿供奉,故又名铜观音寺。由此轰动了吴郡各地,朝拜者如潮。此后历代几经兴废,“文革”劫后余生,铜观音寺内仅存古物为唐朝方塔、宋元碑刻以及清代的大雄宝殿、明代古樟数物。现存大雄殿、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
现在的光福新街(现在也不算很新了)是在半山腰,所以从汽车站下来,需要下几十级石级才能到铜观音寺。石级处是看铜观音寺全景的最佳视角,石级前是石坊,石坊后是宋代石桥,正对寺门。唐塔巍巍立于寺后山顶,古木葱茏,气象庄严。
铜观音寺前有一座的五代古石桥跨河而建,光福西街,也是“两路夹一河”的形式。此桥即光福寺桥,亦称天寺桥、香花桥,形制古朴。桥长16.1米,宽3.05米,梁式,两侧沿口为武康石质,雕凿着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为宋代旧物。石桥的图案、锁口石、压顶石均以武康石凿成,因此弹击有声,铿锵作响,当地老百姓称它为琵琶桥。石雕图案古朴遒劲,线条流畅,是江南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