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山记(修改稿)

标签:
苏州大石山云泉寺旅游 |
分类: 姑苏风光 |
大石山记(修改稿)
——吴中名山记之十四
我楚狂人
苏州大石山,名字很有气派,其实只是一座很小的山,严格地说只是苏州体量最大的阳山的余脉。大石山,位于虎丘区通安镇南,高仅80多米。《浒墅关志》载:“大石峰涌出山腰,如莲花。”所以,大石山也就是阳山十五峰中的大石峰。现在从苏州城区到大石山,只要乘公交到观山考验场,下车后往阳山方向走,不多远就可以进山了。
大石山出名是因为清代叠石名家戈裕良以它为蓝本堆造了环秀山庄的假山。熟悉苏州园林的朋友都知道,叠石造假山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假山也就没有了造园艺术。而苏州园林的假山又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以湖石为材料,又称“湖石假山”,讲究曲尽其妙,讲究繁复,这一派作品以狮子林的假山为代表。所以狮子林的假山有叫人目迷神眩之感。另一派以黄石为材料,称为“黄石假山”,讲究施法自然,讲究“假山似真山”,这一派作品的则以环秀山庄的假山为代表作,戈裕良就是这一派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正因为戈裕良在大石山找到环秀山庄的造山灵感,所以苏州人又说大石山是“真山似假山”。
大石山就有云泉庵,久已废,从其旧址看,上面是灵秀的奇石,形如“天生桥”;下有清泉从旁流过,庵名应该就是这样得来的。现在有人就在这个平台上烧香,倒也方便。大石山的山石曲折多姿,仪态万千。山虽小,却有曲径通幽的妙处。更喜人处,山有清泉淙淙,在山道边的石缝中流出,汇成一个小潭,游鱼可数,是为“云泉”。另有一口石井,有泉涌出,泉水清冽甘甜,称为“钵盂泉”。山有了泉水,就有了灵气。大石山也因这两泓清泉更显其灵气逼人。
旧时有“大石八景”之说,曰:拜石轩、招隐桥、宜晚屏、毛竹磴、玉尘涧、青松宅、杨梅岗、款云亭。如今那些旧时台轩已经不见踪影,只是山道依旧,灵石依旧而已。山上多摩崖石刻,至今尚存“大块文章”、“夕照岩”、“仙桥”和“仙坪”等摩崖石刻,显见向日大石山也是文人墨客游宴休憩的得意处,据说当年曾有“大石联句”的佳话。
近日云泉寺已经重修完工,就在云泉之下的大树杜鹃林深处。日前游新建的云泉寺,我留下了以下的文字:
……
多次到大石山,从蜿蜒的木栈道上望去,见重修的云泉寺脚手架没有拆除,也就不走过去了。这次一看,脚手架早已拆除,寺中香烟缭绕,知道已经修好,也就从循山道寻访云泉寺。一路大树杜鹃相伴,这里的大树杜鹃都是百多年古物了,虬枝盘旋,意态生动。
大石山云泉寺,因山上云泉而得名。从山顶下山,过赑屃岩,就可以见到云泉了。云泉是一泓并不很大的泉眼,但是小潭幽深,深不可测。潭中泉水澄澈,不时溢出潭边,形成一条小溪流,沿着山道汩汩地往下流,把整个石级山道都浸泡得湿漉漉的。这溪流一路往下,经百多米,穿过寺院的篱笆,直达寺中,注入云泉寺的水池中。原来,云泉与云泉寺是密不可分的一体。
云泉寺是一座古刹,始建于北宋,原名云泉庵,开山始祖为真护法师。后毁于兵火,元大德年间由高僧觉明重修,历代香火鼎盛。直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一把火把云泉寺烧毁,不久重修。抗战时云泉寺又被日寇糟蹋,抗战胜利后由地方士绅集资重修,改名为云泉寺。当时云泉寺规模宏大,梵宫庄严,多有林泉幽胜,是吴中文人的雅集之所。现在大石山上的诸多摩崖石刻,就是当年雅集的遗踪。
云泉寺在“文革”中彻底被毁,直到近年也得以重修。现在的云泉寺很注重文化的传承,有点特色。如山门前的多块诗碑,再如除了所有庙宇都有的宗教活动礼佛区之外,还专设文化活动交流区,也许希望云泉雅集的盛况重现吧。
重修的云泉寺建筑上还是有点特色的,一是依山造势,从山门到大殿层层渐高,所以雄踞露台之上的大殿就显得格外雄伟。二是做足了云泉的文章,穿过天王殿是习见的大殿前的庭院,而庭院中间就是用花岗石砌起的很大的水池,也就是云泉池。池中有南海观音像,宝相庄严。三是文化气息,除了我说的寺前的诗碑之外,还有诗碑长廊,把历代文人歌咏大石山的诗篇大量搜集,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看来寺僧是有点雅气的,非寻常可比。
灵石灵动的大石山与梵宫庄严的云泉寺,可算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
大石山盛产杨梅、茶叶和翠冠梨,如果杨梅成熟的夏至时节游山,可以自己去采杨梅。大石山附近的树山村尚有古村韵味,游山之后来树山村品尝农家菜也是别有风味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石山现属树山村。树山并不是哪座山,而是泛指左近的树木茂密的小山。树山村是苏州市的自然保护示范村,也是城乡一体化思路的示范村。树山村尽在大石山,所以就不另写树山了。
木栈道
梨花似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