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记2

标签:
苏州观山风光旅游 |
分类: 姑苏风光 |
观山记2
——吴中名山记之十三
我楚狂人
观山向有林泉之胜,据清《浒墅关志》记载,观山有“林亭之点缀,重廊幽榭,极轩厂缭曲之。”“有泉、有桥、有峰、有坞,一丘一壑,皆得其胜”。 清凌寿祺《管山竹枝词》云:“何须虎阜与天平,如黛岚光泼面迎。”观山是春游的好去处。清人邵源《春晚游管山杂兴》诗赞曰:“陌上蓝舆往复还,踏青士女斗风鬟,疁溪好景惟三月,一路莺啼到管山。” 清人吴铠《管山杂咏》诗记述了当时的盛况:“燕麦青青荞麦黄,仪桥西去好风光,今朝相约游山去,一路看人赛会忙。冈峦凹凸接金芝,竹轿兜行处处宜,艳说仙踪留此地,石床犹剩一奁棋。玉宇琳宫层叠开,栴檀袅袅落云隈,武功何处留青冢,但觉松涛卷地来。” 诗中的仪桥是浒墅关古桥,现名义桥。诗中好一派明清时代姑苏城中市民阳春三月踏青春游的绮丽画卷。“管山春眺”,列为浒墅关八景之一。
观山在民国年间还是很有可观处的,民国元老李根源1926年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记载:“山畔有‘玉皇殿’、左侧摩岩‘管山’二大字。”另有柳川题‘重阳’等字。据村里人讲,原观山河香花桥有大的踏渡,供香船停靠。香花桥原为青石构建,3米宽。传说玉皇殿历史上有5048间房子,内有假山、荷花池等,香火极盛。当然,这个“5048”可能是宗教上的一个约数,但由此也反映出观山当时庙宇建筑的数量,这些庙宇在1958年被毁。
观山“仙人洞”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老道士”王一诚成道处。此人原籍云南普洱,年轻时当过低级军官,五十岁时丢了“饭碗”,流落到京城,因痢疾差一点毙命。后遇异人教他内炼秘诀,病愈后当了道士,自号“活死人”。云游来到观山,在来鹤道院当道士。其性格孤僻,寡言少语,不修边幅,装束不按道规束巾穿簪,自小留蓄的白发任其下垂,颇有仙风道骨的风范。王一诚不食人间烟火,潜心修道,恒居仙人洞内。正因为他不同凡响的精神风貌,成为当时观山的一道风景。有民谣云:“老道士破衣鞋,山石洞里安个家,修行不食烟火食,死脱要过百零百。”清幽的环境,新鲜的空气,与世无争的心态,使其在艰苦的环境下活到了100多岁。王一诚在洞中不食烟火,面壁几十年,奇迹啊。
苏州有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叫做“狮子回头望虎丘”。殊不知其后还有一句“狻猊在后抢绣球”的俚语。这个“狻猊”就是指观山。清《浒墅关志》曰:观山原名“巏峰”,“望如狻猊,人以岝崿为雌,巏为雄。” 狻猊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实际就是狮子。这个“岝崿”就是现在的狮子山。按这个说法,观山就是雄狮子了。观山和狮子山、虎丘山从地形图上看处于三角形,观山在狮子山的北面,虎丘山的西北。狮子山前有索山、铃山两座小山形似两个“绣球”,当狮子回头望虎丘,无暇顾及两个“绣球”时,在其身后却有狻猊在那里虎视眈眈,欲作腾跃抢球之状。这样就形成了狮、虎、狻猊“三角恋”的有趣图画。现如今,虎丘山、狮子山的旅游开发搞得名震中外,观山这只传说中的猛兽也应该发出它的吼声。
可惜,现在苏州人知道观山,只是因为这里有学驾驶的观山考验场。
附言:还是借用了网友悠哉悠哉的照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