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浮玉此焦山2二、千古名碑大字之祖
(2014-04-27 06:41:59)
标签:
镇江焦山瘗鹤铭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江中浮玉此焦山2
——砥柱镇中流之三
我楚狂人
二、千古名碑大字之祖
焦山不仅以江山壮观景色闻名,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称著。焦山享大名,因为这里有一块碑石可称惊世骇俗,这就是被历代书家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
《瘗鹤铭》作者是谁?属于哪个时代?这是书法史研究者的热门话题,至今尚无定论。其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是一篇哀悼亡去家鹤的纪念文章。
《瘗鹤铭》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始见著录,也就是说,应该是盛唐或更加以前的作品,现在不少人说是初唐的作品;后雷击崖崩坠落江中。南宋初年陆游入蜀途径焦山,已经没有见到《瘗鹤铭》,那么崩落的时间应该在晚唐或者稍后。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清代康熙五十二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不解情结。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欠”和“无”二字,但仍残缺很多。2008年10月8日,《瘗鹤铭》残石打捞考古再次开工。此次打捞工程主要由镇江水利局水投公司、省交通工程公司实施,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全程介入,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打捞技术,对焦山西麓江滩进行一次科学全面的打捞考古作业。在打捞出水的1000多块山体落石中,经过清洗、拓片、辨识、鉴定,发现其中453号石、587号石、546号石、977号石上疑似为“方”“鹤”“化”“之遽”等残字。经与前人考定著录的《瘗鹤铭》铭文对照,能够初步认定587号、546号、977号石块上“鹤”“化”“之遽”等4个字内容相吻合,字形大小、文字式样、笔画形态都已经具备了东晋六朝由隶至楷的书写特性,也与《瘗鹤铭》书风相一致。2009年8月25日,又对疑似刻有《瘗鹤铭》的巨石的进行部分爆破减负,以便于全石打捞出水,让人不禁翘首以待。
《瘗鹤铭》自发现以来,就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宋四家”的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云:“大字无过《瘗鹤铭》。”《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案:“贞白”为南朝高士陶弘景的谥号,这里是认陶弘景为《瘗鹤铭》作者了)《瘗鹤铭》者。” 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
焦山因《瘗鹤铭》而享“书法之山”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