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联办班的实验合作者4三、十年实验的甘苦1
(2014-03-02 08:48:23)
标签:
五中联办班实验不可复制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我联办班的实验合作者4
——我的教学伙伴之三
我楚狂人
——我的教学伙伴之三
我楚狂人
三、十年实验的甘苦1
首届联办班是辉煌的,我们不妨罗列一下首届联办班取得的成果:1998—1999年度和1999—2000年度,两个班级作为一个整体,被共青团苏州市委命名为“苏州市优秀学生集体”,这是五中校史上获得的最高的学生集体荣誉;社会实践活动“苏州居民社区调查”,获得苏州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的多次表扬;吴文化研究的成果结成论文集《古吴流韵》,并成为最早的一批五中校本教材之一;吴文化研究的子课题《吴中无王气》的课题论文得到包括苏大历史系博士导师王国平教授在内的专家的广泛赞誉,苏州市教育局基教处长冯圭章多次推介,在苏州大市范围交流介绍;首届联办班的同学写作教学成果显著,先后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习作四百多篇次(有重复多次转载的),获得包括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作文二等奖等高等级奖在内的习作奖数十次,多人被江苏省写作学会推荐位“校园新星”;首届联办班在演讲和辩论赛中连获佳绩;英语演讲多次获奖,习作发表多篇;联办班学生施正凯在生物奥赛中进入省复赛,创造了普通中学学生的最佳最佳成绩……和这些成绩相联系,首届联办班惊人的高考成绩也就不那么叫人意外了。
但是,首届联办班的教育奇迹难以复制。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首先,2001年首届联办班毕业之际,创始人皇甫志新校长离职履新。皇甫校长的离职客观上割断了联办班与苏州中学的人脉联系,联办班与苏中的联系渐渐疏远,苏中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就不那么容易了。况且,皇甫志新校长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他对联办班的生源控制执着得近乎不近人情,这在别人是做不到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首届联办班的核心实验是“非智力因素开发”,其他实验都是从这个实验衍生出来的,但是这一实验理念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操作上需要旷日持久地跟进,这就难以让更多的联办班教师学会,或者相信,遑论参与。“非智力因素开发”没有了,联办班就混同于一般的重点班了。这样,“联办”和“实验”都名存实亡,首届联办班的奇迹就难以复制了。尽管,郁松灿校长在他长达十一年的五中校长任期中对联办班始终关心,对我的实验始终支持,但是首届联办班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尽管先后的王小阳副校长、王如华书记、沈中校长、沈锋主任都是教育教学的行家,对联办班也都充满热忱,但是首届联办班的机遇已经不存在了。有些机遇稍纵即逝。如果我们2001年能够及时宣传首届联办班的成果,如果我们真能够推广“非智力因素开发”的实验,如果我校2002年不是节外生枝地评什么无中生有的“市重点”而直接上“省重点”,将会怎样?
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