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乌龙”
(2013-11-26 08:07:41)
标签:
乌龙源起质疑杂谈 |
分类: 乱弹 |
说“乌龙”
我楚狂人
前些日子,中国权威媒体在报道2020年夏季奥运会承办城市的时候出了一个大洋相,把最后获胜的东京说成是最先淘汰,话语中不乏幸灾乐祸。于是网上一片哗然,称之为“乌龙”事件。后来光大银行诡异的资金事件,人们又称之为“乌龙”事件。一时“乌龙”何其多!
“乌龙”,或称“摆乌龙”,或称“倒摆乌龙”,这是中国式的语言,也是很难翻译的语言。那么何谓“乌龙”呢?
最早接触“乌龙”这个字眼,是在幼时玩扑克牌时听到的。那时扑克牌有一种玩法,叫做“罗宋”,或称“拼罗松”。四人玩,一家坐庄。玩法是每人发十三张牌,然后拼成“三道”,头道三张,二三道各五张。然后闲家与庄家比大小。这种玩法有一个规矩,那就是不能玩“田忌赛马”,必须后道大于前道,否则就是“倒摆乌龙”,按规定判输十三道。这里,“乌龙”的意思是破坏了规矩。
后来接触足球,自己踢,也看人踢。足球场上的偶然事件不断,其最有戏剧性的莫过于一不小心把球碰进自家球门,奉送对手一分。每逢此时,我们就说是“乌龙球”,或者“摆乌龙”。这里,“乌龙”的意思是犯了匪夷所思的诡异的错误。
而足球场上的这种说法,后来就被推广了,只要是犯了匪夷所思的诡异错误都被称之为“乌龙”,就像是我们文章开头说的有关东京竞争奥运会承办权的错误报道和光大银行的诡异资金事件。
那么追根寻源,我们为什么把这种匪夷所思的诡异错误称之为“乌龙”呢?于是我查资料。不料不查还好,一查彻底糊涂掉了。
资料云,晋陶潜《续搜神记》有载:晋时会稽人张然养狗名乌龙,有奴与张然之妻私通,欲杀张然,乌龙伤奴以救主。后人由此以乌龙为狗的代称。其原文如下:
唐朝冯贽的『云仙杂记』中辑自『续搜神记』:
会稽人张然,滞役,经年不归。妇与奴私通,然养一狗,名曰“乌龙”。后然归,奴惧事觉,欲谋杀然,狗注睛视奴,奴方兴手,乌龙荡奴。奴失刀仗,然取刀杀奴。
另一资料:北宋《太平广记》记载,唐初道士韦善俊(即药王)的一条狗名叫“乌龙”,后来韦善俊将要成仙升天,他的黑狗化龙,韦善俊骑上黑龙升天了。现在的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双凤乡贺家岭还有一座黑狗山,相传是那条黑狗的出生之地。
这里有疑问:首先,黑狗与“黑龙”的误读。有一个“尨”字,这是狗的美称。这个“尨”字,不是“龍”字的简化字“龙”,这是两个不同的字。显然因为同音近形而被误读了。而《太平广记》中的黑狗化龙,仍不能把黑狗等同黑龙。再说,一条忠犬与今天的“乌龙”的含义风马牛不相及,此说不通。
另一说:“乌龙球”是足球中一个很常见的说法,意思谁都知道。有人以为,从语言的角度说,其来历大约是这样的:英语“own goal”(自进本方球门的球)与粤语的“乌龙”一词发音发音相近,而粤语“乌龙”有“搞错、乌里巴涂”等意思,大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记者便在报道中以“乌龙”来翻译“own goal”。
此说看似有道理,其实毛病很多。首先,粤语的“乌龙”的“搞错、乌里巴涂”的意思源起何处?其次,我小时候在吴方言地区听到“乌龙”一词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已经很流行,可见此词还在更早时就被使用,而且并不止粤语地区。再次,并非先在足球场上使用,更早在其他场合就使用。此说也不合情理。
有些事情一追根寻源就会意外复杂,“乌龙”一词就是一例。扑朔迷离的“乌龙”一词其真正原意到底是什么呢?以待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