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会凭栏意2

(2013-10-19 08:27:26)
标签:

王禹偁

三次贬官

政治主张

文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谁会凭栏意2

——王禹偁传

我楚狂人

二、愿得人间皆似我

幸亏,王禹偁没有等得太久。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王禹偁调京升为右拾遗。右拾遗是清显的言官,官职虽小,却是直接在皇帝身边,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建议,为皇帝的决策起到“补漏”的作用。这个官职,历来用有文采和见解的文臣担任,如唐代的诗人李白就担任过唐玄宗的右拾遗。也许这是王禹偁一飞冲天的机会了。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王禹偁被召见入京,正式担任右拾遗、直史馆。入值史馆这是对一个文官文才和识见的肯定,王禹偁正式进入朝廷高层的视野。虽然王禹偁的品级与县令差不多,但是这是真正的天子近臣。王禹偁有向皇帝直接发表自己政治见解的机会了。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上书向皇帝陈述备边安边疏,得到太宗赏识采纳。后来又在皇帝亲试贡士时,王禹偁作了一首应制诗。太宗赞赏说:“此歌不逾月遍天下矣!”并任命他为左司谏、知制诰、兼大理寺评事。王禹偁升官了,从下级官员升任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直接参与国家重大机密。这时王禹偁才35岁。

但是,很快地,王禹偁被贬官了。

王禹偁的抱负就是“致君尧舜”,也就是希望自己的君王是尧舜一样的圣君。他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他对自己的君主不免苛求。在宋史上,王禹偁是著名的直言敢谏的臣子,他曾经这样说:“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因此他慷慨陈词,因此他得罪人。最终他得罪了皇帝。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南唐降臣徐铉,引起宋太宗震怒,下令严惩徐铉。当时王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昭雪冤情,又违抗皇帝的疏令,论道安诬告之罪。王禹偁的公正执法触怒宋太宗,于是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宋朝的团练副使,是一个从八品的散官,无职无权。实际上就是拿一份俸禄,被监管起来了。

但是,皇帝始终没有忘记王禹偁出众的才华,淳化四年(993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从五品的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正此时,朝廷发生了重大事情:西夏首领李继迁请求内附。当时有大臣认为李继迁反复无常,不当接受内服。王禹偁坚决主张接受李继迁内附。他认为北方边境长期不稳定,不利国家的发展。李继迁内附,正好因势利导。宋太宗接受了王禹偁等人的建议,将夏、绥、银、宥、静五州赐给李继迁,并命王禹偁草拟册封李继迁的制令。李继迁对王禹偁十分感激,赠送了50匹马,王禹偁拒不接受。这一举动引起宋太宗的赞赏。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任翰林学士,这是真正的机要秘书,皇帝的亲信了。但是不久又因为“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扬州。

所谓“谤讪朝廷”的事情是这样的:宋太祖的遗孀宋皇后崩,宋太宗不为皇嫂服丧服,并把宋皇后的梓宫(棺材)迁移到已故燕国长公主府第,也就是皇帝妹妹的家里。梓宫暂且停放在普济佛舍,既不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甚至群臣也不着丧服。宋太宗的这种举动很不合情理,但是这是人家皇帝家的家事。但是耿直的王禹偁看不过去了,他对朋友说,宋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应该沿用皇后丧礼的规格。这下子又得罪了皇帝,“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就这样,王禹偁又被赶出京城了。这是第二次被贬出京。

书呆子,最是认死理。

宋真宗即位(997年),王禹偁再次被召入都,重新任知制诰,上书提出了五项建议。这五项建议是:其一“谨边防,通盟好”,安定边境,改善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与民休息。王禹偁说:“臣愚以为宜敕封疆之吏,致书辽臣,俾达其主,请寻旧好。下诏赦继迁罪,复与夏台。”

其二“减冗兵,并冗吏”,施行精兵和简政的方针,节约开支,强国固本。他说:“臣愚以为宜经制兵赋,如开宝中,则可高枕而治矣。且开宝中设官至少。……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其三“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要慎重对待人才选拔制度。他说:“臣愚以为宜以吏部还有司,依格敕注拟可也。”

其四“沙汰僧尼,使疲民无耗”,减少寄生者,与民休息。

其五“亲大臣,远小人”,广开言路,廓清吏治。

通常以为,王禹偁的这五项建议,是有宋一代士大夫第一次提出的政治改革的主张,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政治改革的先驱。

王禹偁参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这是第三次被贬出京。《玉壶清话》记载了这样的事情:

当时的宰相不满王禹偁的直书史实,密奏贬官知黄州。等到王禹偁走到京城近郊,即将出发,当时的翰林学士苏易简主考,榜下有孙何等进士三百五十三人及第。苏易简奏请曰:“禹偁禁林宿儒,累为迁客,漂泊可念。臣欲令榜下诸生,期集送于郊。”皇帝答应了。于是出现了数百新进士送行西短亭的场面,诸生拜别于官桥,王禹偁口占一绝交给状元曰:“为我深谢苏公,偶不暇笔砚。”其诗曰:“缀行相送我何荣,老鹤乘轩愧谷莺,三入承明不知举,看人门下放门生。”

王禹偁作《三黜赋》申明自己“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的立场,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谁会凭栏意1
后一篇:谁会凭栏意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