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1
(2013-06-10 07:14:15)
标签:
2013高考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教育 |
分类: 写作杂谈 |
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1
我楚狂人
一、材料作文统治高考十八年
材料作文是怎样的事物?其实年轻一点的语文老师已经说不大清楚了。因为在1998年老的材料作文已经结束了他的统治,黯然隐退了。说材料作文统治了文革后的高考十多年,这一点也不过分。我们不妨看看文革后的高考题目就能认清这个事实。
1978年的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和1979年的改写“陈伊玲的故事”严格地说,不能算是真正的作文题,只能算一种文字训练。这两个题一方面带有很浓的过渡期色彩,另一方面又充分表现出语言学大家们对高考命题的影响。
而1980年至1997年是长达18年的“评感式”高考作文时期,具体题目如下: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习惯
1989:“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尝试
1995: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这一时期的作文题有这样几个特点:1、命题从表面看,跟政治形势没有入文革前的高考题那么紧了,更多地从思想品质和思想素养来思考问题。2、除了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8年的《习惯》、1994年的《尝试》出了三次命题作文外,大多是提供一份材料,写评论或感想。我们这一代教师称之为“供材评感式”作文。3、其中1990-1996年出现大小两作文的考题,小作文是描写、记叙、说明不等的要求,大作文则仍是评论或感想,“主旋律”不变。这就是我们说的材料作文。
应该说这一阶段的文章已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图解了,涉及到学生的一些鲜活的思想与生活。如1984年的“谈作文”,1989年的“谈报考志愿”都与学生生活贴得很近,甚至近到被我们称之为“灯下暗”了。但总的来说,“载道”的意味仍是很重的。所以当时的高中作文教学是一律听指挥,大写议论文,反复练“评感”,作文的路子越走越狭了。
其实,材料作文的传统由来已久,我们翻检一千多年的科举史就可以发现,科举时代考的就是材料作文,甚至就是“评感式作文”。科举时代依据的是“四书五经”及其权威解读,如朱熹的解读。科举时代出的考题是直接从“四书五经”中抽取的,然后考生依据“四书五经”及其权威解读提出自己的评感,按照规范的文章格式写作。这样一对照,我们就可以看出文革后的十八年评感式作文其实是和科举制度时代的制艺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