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望小九华寺记2

标签:
平望小九华寺太虚僧旅游 |
分类: 姑苏风光 |
平望小九华寺记2
我楚狂人
小九华寺真正兴盛归功于民国间宗教领袖、名僧太虚和尚。释太虚 ( 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即清代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至民国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三月十七日),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公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在上海玉佛寺示寂,近现代著名高僧。
太虚和尚是一代奇才怪才苏曼殊的学生,16岁在小九华寺出家,开始了他的佛教徒生涯。至今寺中还有太虚和尚手植的桂花树,年年飘香。太虚和尚21岁到金陵刻经处“祗洹精舍”学习、研读佛经。在谭嗣同以及中国同盟会会员栖云法师、华山法师等人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他认识到在中国的政治革命之后,中国的佛教也必须进行革命,决心改革佛教,以佛教救国救天下。他先后曾任世界佛学苑苑长、中国佛教学会会长、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太虚和尚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的革新者,使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起到历史性转折,重新迈上坦途的了不起的人物
太虚和尚结交天下名流,民国七年(1918)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与陈元白、章太炎、王一亭诸名士创设“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觉社丛书》为《海潮音》月刊。月刊持办30多年,从未中辍,成为中国持办时间最长,普及影响最广的佛教刊物。先后主持了各地多座名刹,并且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弘法,遍游欧美诸国。太虚和尚一贯爱国,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17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厦门分得舍利多颗,三十七年由其皈依弟子蔡吉堂、许宣平、虞愚等为建舍利塔于虎园路半山堂。1984年迁建于南普陀寺后五老峰山顶太虚台上。太虚台前亭后塔,亭中立一石碑,高约2米,上镌当代画家丰子恺为太虚大师造像。造像法相庄严安详,神态栩栩如生。像下有书法大家虞愚题铭,铭志大师住世大德。
今天小九华寺得以重修,还是借重了太虚和尚的遗爱。1949年寺院改为平望粮管所,1970年改建面粉厂,原先庙宇建筑改作它用,面目全非。寺中旧日遗物仅存一棵太虚和尚手植的桂花树、一棵百年以上黄杨树和一口古井地藏泉。
1997年,为继承和发扬太虚大师的宗教改革精神,落实宗教政策,经吴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恢复平望小九华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赴初先生闻讯,欣然亲笔题匾“小九华寺”。现在小九华寺占地40亩,南北座向,第一期工程竣工的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三圣殿等;第二期工程,藏经楼、地藏阁、念佛堂、功德堂等建筑以及“太虚法师纪念堂”等已经初步建成,正在筹建千佛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