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大合唱》和《长征组歌》

(2013-05-31 06:59:20)
标签:

七中

旧事

大合唱

教育

分类: 往事如烟

《黄河大合唱》和《长征组歌》

——七中旧事之二十九

我楚狂人

1965年下半年一开学,学校团委和学生会找我们乐队的几个同学商量,准备排演冼星海的名作《黄河大合唱》。我们一点没有犹豫,就接受了这个任务,丝毫没有考虑这个任务有多艰巨。什么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就是。

但是,真正到了落实排演任务时,我们感到了形势严峻,我们感到了捉襟见肘的窘境。伴奏,靠我们几个民乐器肯定不够,于是必须把音乐教师邢澄的钢琴算进去,还要把会乐器的老师同学拉进来。但是,邢澄老师放在钢琴上,指挥怎么办?原先初中红领巾艺术团的合唱指挥汤毓珠已经毕业离校,红领巾艺术团再无合格的指挥。于是就指定我担任指挥,虽说这样会少一把伴奏的二胡,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朗诵则交给了红领巾艺术团的王士良。这是总格局。落实到具体曲目,《黄河颂》、《河边对口曲》、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交给老师排练,独唱《黄河颂》的就是男中音冯寿耆老师;女声独唱《黄河怨》因为没有合适的花腔女高音,只能割爱;余下的合唱《黄河船夫曲》、《黄水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则由民兵文工团和红领巾艺术团合唱队排练。实事求是,四声部唱不起来,改成了双声部。

分组练习,最后又合练了几次,终于我们在1965年的国庆文娱汇演中,把并不完整的《黄河大合唱》搬上了七中的舞台。也许这并不是很完美的演出,但是我们尽力了。

1966年8月1日,我们演出了萧华上将的作品《长征组歌》,还是我指挥。这次几乎全是学生担纲了。当时,舞台左侧是合唱队,舞台右侧是造型群像。七中礼堂的舞台并不大,乐队就被挤到了台下,我的指挥台则是用课桌搭起来的临时小台。38度的高温啊,一场《长征组歌》指挥下来,我的裤管里滴下的汗水在指挥台上汪了起来。我几乎虚脱了,坐在那里久久不想动弹。

这是我们高中阶段演出的两个大型作品。至于文革中七中宣传队排演舞剧《白毛女》选场,并在开明剧院连演数场,这是后话了。

那时的我们也算是敢想敢干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