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鞭打了什么?
(2013-04-19 07:38:35)
标签:
复旦投毒案教育本原反思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复旦投毒案鞭打了什么?
我楚狂人
惊闻复旦即将就读博士生的男孩被投毒杀害,疑犯竟然是同舍室友,事因竟然是因为“抢了自己的深造机会”。可怕!人性之凉薄竟至于此。从马加爵案到北京的朱令铊中毒案,再到今天的复旦投毒案,我们见到的是人性的丧失。这一系列案件究竟在鞭打什么?
我一直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只重分不重人,是早晚要得报应的。其实报应已经来了,这一系列校园凶杀案就是这种教育现状的报应。
我信奉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心灵的交流,是让人趋向完美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育人必须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学校吧这种教育理念凝练为这样三句话:学会做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文明人。我认为这才是教育。但是,在只重分不重人的人们看来,我们是抓了小头。可悲!正因为如此,我见到扬州文津中学墙上的“三个轻轻”会那样激动,以为这才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学校和文津中学都只是普通学校,我没有看到哪所重点学校宣传这些,他们宣传的是出了多少高分尖子。
什么是教育的本原?在汉语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孟子·尽心上》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教”与“育”应该是两个单音节词。《说文解字》对此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如果连起来解释,那就是为尊上者以身作则,以身垂范,让后辈效仿,从而使之趋向完美。
“教育”一词成为双音节的现代汉语常用词,那是新学开始兴起的时候,也就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从那时起,“教育”一词的内涵更多的是接受了西方教育思想的解释。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所以鲁迅说:“(教育)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请注意,所有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所以有人总结说:“教,上做下学(或模仿);育,正确态度对待客观。”
请问我们今天只重分不重人,距离教育的本原有多远!
挨了鞭子要记得痛,我希望我们的学校都把完善学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分数放在第一位。但愿复旦投毒案不再现。
附记:今天又听到南京江宁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了琐事而引发刺杀案。叫人揪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