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雨花胜境

标签:
苏州东山雨花胜境旅游 |
分类: 姑苏风光 |
初识雨花胜境
我楚狂人
都知道南京有雨花台,那名气太大了。但是知道苏州也有雨花台吗?苏州的雨花台就在东山镇之侧,东山主峰莫厘峰之麓,现在景区的名字叫做“雨花胜境”。多次到东山,居然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东山占地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这次初识。但是到了景区,发现这里就是登莫厘峰的山道,那是上大学时和同学一起登过此峰。不过那是“文革”末期,这里还是一座光秃秃的荒山,什么也没有。所以这次依旧是初识。
雨花胜境的大门就在雨花路上,大门口有气派的石坊。进景区,首先是是山坡上的一片很开阔的大草坪,绿草如茵。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地,可以在这里放风筝,也可以在这里放肆地追逐嬉戏。
大草坪的路对面是诗廊,收集了历代诗人题咏东山的诗作,由当代书家书写镌刻而成。诗廊的尽头就是民俗馆,这里可以看见重现的东山庙会的景象,有东山特有的“抬猛将”和“抬阁”。
从民俗馆后门上山,渐入佳境。见路边的老树甚多,据介绍,整个景区百年以上的老树有一百多株,也真不少了。不远就是明清石刻园。这里有八匹石马,一看就知道这是古墓墓道上的东西。实际上也正是。那站立山溪边的八匹骏马,右边四匹青石雕刻的是明代石马,左边四匹花岗石雕的是清代石马。这八匹古马原来是明代状元施磐和清代状元王世琛陵园中的,“文革”中破“四旧”,两座状元墓被夷为平地,这八匹古马被深埋在山下的深沟里,说是让其“永世不得翻身”。现在移存在景区,也是纪念这一段荒唐的历史。
从石马处在向前,见西边有一黄石,上有明代大学士东山人王鏊的题词“雄黄矶”,那山石的色泽还真有点雄黄的意思。
山溪之上有多座古石桥,多从东山各村中移建至此。
盛河桥,南宋绍兴年间所建。此桥名源于南宋赵构驸马郑钊。据说当年南宋皇室南渡经过太湖时,有72位大臣定居东山,郑钊驸马和顺德公主也在东山住了下来,为东山郑家始祖。为方便行人,郑驸马出资在村中造了一座桥,取名“盛河桥”,意既河畔格外兴盛。
荣阳古桥是一座花岗石桥长4米、宽2米,是清代道光年间所建的古桥,其桥原在阳桥埠头玉带河上。据说明代王鏊官居一品后,回东山省亲,一日,苏州王知府上门拜谒,两人谈兴正浓时,王鏊忽觉腹中不舒,竟放了一个响屁,他觉得十分不雅,脱口说了声“下虚啊”。谁知王知府吓得心惊肉跳,连忙告辞。原来此公草菅人命,乱判了一桩人命官司。后来冤案及时纠正,那个被刀下留命叫做夏栩的人经商发了财,出资为恩公王鏊开挖了这条玉带河。
可惜啊,文物在原址保护才有价值。但是这些古桥散落乡村又难以保护,不得已而移建,也是憾事。
从石马处上行不远,有上坡石级路,可以上逍遥楼景区,这是东山望族席家纪念东山席家始祖唐武卫大将军席温所建的院落。山道旁有印心石屋,石屋的刻石和“逍遥”两个大字是唐大书家颜真卿的墨宝。逍遥楼面湖背山,是品茗观景的好去处。
从逍遥楼下来,循山道前行就到了雨花禅寺了。雨花禅寺在大山怀抱之中,依山而建,很有层次感。而在雨花禅寺的后面山壁上,有着一方刻石,上面是铁线篆“雨花台”三个大字。可惜那里正是建筑工地,堆满了建筑材料,也只能远看看了。“雨花”一名据说源于明代,时山坞中满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从天而降。
雨花禅寺又名雨花庵,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重建。民国二十二年再修缮,叶恭绰题“雨花禅寺”门额,背面“法雨香花”额。中为大雄宝殿,供奉的是普门大士塑像,金碧辉煌,一层不染。雨花禅寺是东山著名古刹之一。
出雨花禅寺后门,循盘山汽车道,可以直达莫厘峰顶。我们鼓余勇,一气登顶,甚是尽兴。山上可见太湖一角,波光粼粼,不觉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