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东北战争概述17四、检讨明军失败的原因
(2013-01-05 08:04:04)
标签:
明清东北战争明军失败原因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明清东北战争概述17
——明史札记之三十七
我楚狂人
四、检讨明军失败的原因
明清战争起自1618年后金与明朝在抚顺首次交锋,止于1662年清军活捉永历帝,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一说是1683年明郑政权的覆灭)这场战争历时半个多世纪,大战、小战交替发生不计其数,从数十、数百人的武装冲突,发展为千万人的激战,再扩大到几十万人的殊死搏斗。它既有平原旷野上的往来冲杀,也有坚城之下壁垒森严的鏖战,从运筹帷幄,到决胜千里,规模之大,斗争之复杂,战局之多变,皆为亘古所少见。
检讨明军在明清东北战争中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主因恐怕还真是在明王朝自身。战争早期,明朝东北主将李成梁养敌固宠,种下了祸根,错过了把危险的敌手扼杀在摇篮里的机会。接着,主帅杨鎬盲目轻敌,让努尔哈赤经萨尔浒之战站住了脚跟。此后又用了不知兵的袁应泰,贻误战机,让敌军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东林党掌权者只知道争权弄权,对可以改变局势的有能力的统帅熊廷弼、洪承畴处处掣肘。而袁崇焕看来只是一个赌徒,他把战争看做一场豪赌;他赌输了,明朝也就完蛋了。
明王朝首先错在东北、西北两大战场分不清主次,总是举棋不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首辅杨嗣昌误国。其实,如果早期在东北战场持持重战略,交给熊廷弼与努尔哈赤对峙。然后信任洪承畴、孙传庭的才能,下决心根治西北战场的问题。然后在调动西北主力出关,分道出击,大局可为。这是战略上的失误。
在用人问题上,明思宗始终对臣下不放心,也就不放权。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明思宗不是个有胆略的皇帝,小家子气。两大战场屡屡发生的事权不一,相互掣肘,指挥不灵的事情,根子还在皇帝身上。加上东林党的窝里斗,就让熊廷弼、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傅宗龙一大批有才能的统帅消耗在窝里斗里面了。最后竟无人可用。
中国的历史再一次没有逃过南北宿命,又一次北方的弱小落后的军事集团战胜了南部的富有而文明的政治集团,中国的生产力又一次开了倒车。
看来GDF真的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南宋这样,明王朝是这样,后来的 满清政权还是这样。
明清东北战争是值得史学家好好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