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真谛在哪里?6十年实验路(下)

(2012-12-13 09:00:39)
标签:

教育

语文

实验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教育的真谛在哪里?6

——老学生引起的回顾

我楚狂人

五、十年实验路(下)

……

尽管借助了苏中的名头,首届联办班的招生并不是很成功,我们班的入学分数线只是我们同类学校二中普通班的分数线,而且还有18人低于分数线。我们两个班共108个学生,高于当年入学分最低的省重点三中入学线的仅15人。我们的最高分仅是苏州中学扩招的立达班的最低分……而要这样的生源依照生源最好的苏州中学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稍有不慎,就有把学生压垮,后果不堪设想。以上就是首届实验班开学仅半年时的首次研讨会上我的发言,我这番话是当着苏中五中两校校长和局长、分管副市长朱永新的面说的。

必须寻找突破口,必须找到最适合我们学生的实验途径。这就是我提出以“非智力因素开发”为实验突破口的背景。所幸我的思路得到了校长皇甫志新的支持,得到了我们整个实验团队的认同。

我们的实验团队空前强大,两校校长亲任实验组长,两校教务主任、办公室主任、教科室主任参与实验,两校抽调尽可能优秀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我们当时的校长皇甫志新(现任苏州市教育局主管教学的副局长)亲自担任实验班历史课,他是苏州市中学历史学会的理事长,激情而帅气的历史学科带头人;苏中指派了教学思想前卫的苏州市外语学科带头人陈克晓老师(现移民新西兰)和教学严谨缜密的段延平老师担任英语、物理两科教学,当时五中的英语、物理两科相对薄弱,正好补上;数学是选了大家看好的极有潜力的王家清老师,事实证明,确实选对了;政治、语文、地理、化学、生物(洪修默老师,已故)都选了教研组长任教;而班主任则是我(时任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政治教研组长徐爱珍(后来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由我全面协调实验班工作。高三到苏中校园施教,生物由苏中胡企中老师(现为正教授级高级教师)接任,历史由苏中朱子瑜老师接任。

这是充满激情的三年,三年里我们以非智力因素开发为突破口,先后进行了以吴文化研究为基点的“语文项目引导教学法”(即后来全国大面积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语文英语的课堂演讲、历史小论文写作、数学物理的兴趣活动等等实验活动。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与人交往与协作,学会了体现自我价值,学会了尊重人……

三年中,我们的学生硕果累累,他们在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他们的吴文化研究成果在全市展示并获得大学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获得了包括“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作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英语竞赛一等奖等几十个奖项,他们的作文和英语小作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数达300多篇,他们(两个班作为一个整体)连续两年评为“苏州市优秀学生团体”……

最令人欣喜的,不是这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两个普通中学生源的班级,本二以上上线率达到76%,本一率36%(本三率几乎百分之百),这本身是叫人难以置信的成绩。而是这些学生获得了非凡的持续发展的能力,自他们进入高校开始,他们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帮助他们离开高校后持续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这三年,我们没有加班加点,我们开展了比同时学生多得多的活动。但是我们成功地唤醒了学生渴求成功的心,点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火。他们始终是自己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信、从容、坚定地去追求自己心里的梦。这就是首届实验班与众不同的地方,也许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首届联办班,在一定程度上圆了我的教育梦。这三年,是终生难忘的三年。

……

首届联办班实验,我认为,最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里,首先要感谢校领导的支持,他们在具体操作层面给了我充分的自主权,少有指手画脚,少有掣肘。要感谢我的优秀的团队,没有这样的团队是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的。感谢已故的苏州教务主任陈淦浩先生,他对我们联办班的工作全方位提供方便。一件事情的成功,也有机缘巧合。

这个阶段,我参加了江苏省青少年协作研究会及其上级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的活动,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了我们实验班展示的平台。没有《现代写作》的展示,我们的写作教学不可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

这个阶段,我被聘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教育硕士兼职导师,让我在更高的立足点审视语文教学。

我的主要著述都是这个十年里完成的。我终于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培养人。

 

2008年,我退休了。我们校长怕我一下子不适应退休生活,让我留校帮闲一年过渡一下。这真是深情厚谊,这一年让我成功地调整过来了。

从教三十几年了,已经有点职业病,总会关注教育的问题,于是继续写一点于事无大补的小文章,发表一些一得之见。也算是退休生活的调剂。

年轻时我总有几分狂妄,自以为博览群书,聪明过人,以为自己该做些经世济国的大事,或者留一点惊世赅俗的巨著。我那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有得研究别人的东西,还不如留点东西让别人研究。从没有想过做一个普通教师,即使当教师之初也有“客串”的错觉。事实上这教师一当就是三十几年,成了终身职业。现在闲下来了,回头想想,做教师也不错。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我现在有点懂得孟老先生的感受了。

教育的真谛在哪里?6十年实验路(下)

教育的真谛在哪里?6十年实验路(下)

教育的真谛在哪里?6十年实验路(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