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李卓吾5
(2012-09-10 06:37:09)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同行们,教师节快乐!
叛逆者李卓吾5
——明史札记之三十一
我楚狂人
李贽抨击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最力。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他指斥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这些批判是诛心之言,是招人切齿痛恨的。
李贽同情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他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所以他帐下有女弟子。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之举。
李贽的叛逆还表现在他的文学见解和史学观上。他在文学上主张“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所以他最称道的艺术形象是《水浒》中的鲁智深。李贽在点评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时激动地在书上眉批道:仁人、圣人、勇人、神人、罗汉、菩萨、佛。他把想得到的最美好的评价都给予了鲁智深。他借评点《水浒》,对封建官吏鱼肉百姓表示了愤慨。
李贽的巨著《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做了大量翻案文章。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曾在与焦弱侯书里袒露了自己的思想:“尝谓载籍所称,不但赫然可纪述于后者是大圣人,纵遗臭万年,绝无足录,其精神巧思,亦能令人心羡。况真正圣贤,不免被人细摘。或以浮名传颂,而其实索然。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百千万人作对敌,一经对垒,自然献俘授首,殊有绝致,未易告语。”(续焚书卷一与焦弱侯书)
李贽以名教叛逆自居,自视“异端”。李贽主张个性解放,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不囿于传统,蔑视权威。事实上这样的人物是难以被当时社会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