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即将任高三语文的年轻老师谈谈心4
(2012-08-27 06:20:45)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语文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和即将任高三语文的年轻老师谈谈心4
我楚狂人
四、不要把学生教笨了
我的已故的同行陈淦浩先生有句话我很赞赏,他说:“不要把学生教笨了。”我认为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难怪陈淦浩先生能凭着不抓难题教出江苏的高考状元来。不把学生教笨了,就是不框死学生的发展。
1.因势利导开闸放水
与学生交流,是因势利导,还是强势主导?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点。我们不少年轻教师,一片热忱,恨不得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一股脑儿注射进学生的脑子里,甚至有意无意间要把学生克隆成自己,结果往往很不理想。于是就苦恼。其实,高三学生往往都有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或者说有一种学习惯性。我们强扭车头,其效果可想而知。聪明的办法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举个例子说吧。我们高三的学生写文章往往会有逆反心理表现出来,喜欢对一些敏感问题发表一些并不成熟的甚至过激的议论。这个问题如果再高一高二不是大问题,但是在高三,一旦反映在考场作文里,那就是大风险。那么我们就当头棒喝,疾言厉色加以遏制吗?效果适得其反。于是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在一些读书笔记和小史论上做一些“翻案文章”,让他们的逆反有一个宣泄的渠道。这样就变成好事了。大禹治水是“疏”,而不是他父亲所用的“堵”,我们与学生交流也应该以“疏”为主。
2.鼓励活跃思维不要框死学生
不要把学生框死,就是不要把自己预设来限制课堂的生成。学生有不少奇思异想,未必完美,但是思想的火花就此崩现。
举个极端的例子,又一次讨论鲁迅的小说《药》,有学生提出“黑的人”是不是“康大叔”的问题,这显然有些游离老师准备的思路了。搁置不理吗?但是我灵机一动,就说,认为是与不是的同学都不忙发言,仔细研读原著,找出说服对方的理由来。这样一来,问题的本身已经无关紧要了,倒是所有同学都认真研读了原著,对这篇小说理解更深入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正如此,我反对教师写下水作文,至少不要写那么多下水作文。因为这有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习惯于亦步亦趋,这是很糟糕的事情。高三学生尤其要学会独立思考,所以我们更不能框死他们。
3.授鱼和授渔
高三学生最讨厌什么类型的课?对答案。讲解试卷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关键是要通过讲评试卷让学生获得解决同类型试题的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如果简单对答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就是“授之以鱼”,那是十分低效甚至无效的,难怪学生不欢迎。如果试卷太多,不妨事后发下答案,让学生自己对答案,写小结。但是尽量不要这样做。我是做得不多,每做必批,批后必分析数据,详加讲评,每讲评必归纳类型,寻找解题规律。我希望这样能让学生避免题海之苦,获得自“渔”之乐。
结语:高三要分,更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高三虽然多少带着些“急就章”的味道,但是毕竟我们还是在进行教育,不能只追求分数,不教给学生一些真东西。我想,高三语文课最能给学生的东西就是自学能力了。如果通过一年高三,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老师照样能读书,会读书,那就功德无量了。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