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俞大猷6
(2012-08-20 07:32:57)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抗倭名将俞大猷6
——明史札记之二十九
我楚狂人
六、兴化大捷
倭寇经苏、浙惨败后,南窜闽、粤,倭患移到福建,史料云“北自福宁,南及漳、泉,沿海千里,尽为贼窟”。
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奉命南征。俞大猷回到南方,因平定王直的战功,被除罪录用,任湖南辰州镇军参将(今沅陵县),接连削平云溪等3郡6县叛乱。同年七月,诏移南赣,合闽、广兵,镇压广东饶平张琏暴动,计擒张琏和萧雪峰,斩首1200余级,散其余党2万。擢副总兵,协守南赣、汀、漳、惠、潮诸郡。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倭寇侦知戚继光在福建平倭胜利后回师浙江,又纠集1万多人,卷土重犯福建,纠合自广东南澳北犯的倭寇,连破数县,乘胜直捣兴化(今莆田)府城,将府城团团围住。时总兵刘显仓促率700名疲弱士兵赶来。刘显自知不敌,离城30里外隔江驻扎。是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攻陷兴化府城,掳掠三千居民,百姓惨遭倭寇屠杀凌辱。倭寇攻陷兴化后又抢掠船只攻占了莆田东90里处,洪武年间为御倭建立的要冲平海卫,敌势猖狂前所罕有,朝野震动。
福建巡抚游震得上奏朝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了朝廷,因为这是自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帝罢免了游震得福建总兵官,起用谭纶任闽浙总督,从赣南调回俞大猷,提升为福建总兵官,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急速回闽,配合福建都督刘显,三部均受谭纶指挥节制,会同剿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一日,俞大猷迅速自赣南驰至兴化的平海卫,驻军秀山,与驻明山的刘显互为犄角;而戚继光招募的义乌军尚在浙东。时敌我兵力已相当,倭寇猖獗,屡来挑战,诸将愤愤难平,纷纷要求应战,但俞大猷却按兵不动,主张星布兵营,画地凿沟,东西通海,列栅其上的围而不攻的战术。诸将以为俞大猷也有畏敌之心,俞大猷认为灭倭的时机并未成熟,他呈给福建巡抚谭纶的《兴化灭倭议》:“今贼有二三千,从贼有七千,且人人皆欲死斗。官兵之数仅与相当,约日列阵以合战,胜负之形相半。若迫城而攻之,彼实我虚,彼饱我饥,彼逸我劳,万一被其挫创,东南大势去矣!”俞大猷认为倭寇突袭攻陷兴化,对我方来说,是“遇异常之变,必设异常之谋,方可成异常之功”。他认为倭寇屡次前来挑战就为速战,敌人无论战胜战败都可逃离,因我方未有力量围歼之;戚继光大军即将赶来,时我强敌弱,全歼倭贼有望。“不论在南在北,但得相资相助,必有大建立”。巡抚谭纶以为俞大猷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当时朝廷诸当事人责战急切,海上又有倭寇挑战,俞大猷忍辱负重,从容不迫地进行部署。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戚继光军队到达平海卫。四月二十一日深夜四鼓,根据战斗部署,分三路全面出击:戚继光担任中军主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侧攻,会攻倭寇于平海卫。经过5个小时战斗,倭寇抵挡不住优势兵力的明军攻击,纷纷落进俞大猷预设的壕坑之中。兴化平倭大捷,收复平海卫和兴化府城,解救3000名被虏的百姓。
兴化平倭是福建抗倭斗争的最大胜利,俞大猷在战前力排众议,做了周密的全歼倭寇部署与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功劳并不下主攻的戚继光。但是,昏庸无能的嘉靖皇帝听信谗言,奖赏不公。是役战功,总指挥谭纶晋升右副都御史,戚继光晋升都督同知,刘显加秩荫一子,惟俞大猷仅“赉币银四十两”而已。这是赤裸裸的羞辱!
但是俞大猷没有鸣冤叫屈。兴化大捷班师后,俞大猷偕友人游清源山,在水流坑清源古道石旁刻下《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
“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岁次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