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2
(2012-07-26 07:08:06)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土木堡之变2
——明史札记之二十三
我楚狂人
有亲历土木之变李贤之在他的《天顺日录》中这样记载:“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李贤,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正统中迁考功郎中,改文选。正统十四年“扈从北征,师覆脱还。” 英宗复位,命贤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自此,李贤“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致力于明代中期政治的改良。李贤亲历土木其事,他在英宗亲征之前曾与同僚一起劝说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章留驾;在行军途中,又与一些御史谋划击杀王振,制止亲征,使英宗安全返回北京。因此,李贤的记载分外有价值。
土木堡一战,明军死伤十余万,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英宗被俘,王振为群臣击杀,京城大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为难之时,英宗秘派使者到来,传口谕命郕王速即帝位。郝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于是,于谦领导的京城保卫战开始了。瓦剌俘虏明英宗后,便大举入侵,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相继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兵锋直指北京。
也先大兵势不可挡,明王朝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明景帝令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分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围解。
土木堡之变,在军事上严格讲只是一次意外,但是这次意外却因为皇帝被俘而显得重要起来。史学家沿袭明人记述,多把土木堡之变的败因归于宦官王振弄权一端,颇可讨论。不错,英宗亲征是王振挑唆出来的。王振也确实不懂军事瞎指挥。但是,从战争的发展来看,几十万(明人都说是五十万或者四十万,其实客观讲战斗部队应该再二十万以上)军队一触即溃,大将屡屡战死,可见明军战斗力的下降十分明显。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时代对蒙古作战虽然艰苦卓绝,但是战无不胜。到了朱勇等辈时代,无谋无勇,一战即败亡。土木堡之变,已经昭示了明王朝的军事上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