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带雨2
(2012-07-06 06:10:31)
标签:
人文/历史感悟随笔文化 |
分类: 苏州夜话 |
春潮带雨2
——韦应物传
张长霖
二、游宦四方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深秋,二十七岁的韦应物正式步入官场,做了洛阳县丞,开始了他近三十年的游宦生涯。这将近三十年,大多担任地方官,游走于四方。
韦应物担任洛阳县丞两年后改任河南兵曹,这一年韦应物韦应物二十九岁。也就是这个血气方刚的年纪,让韦应物勇敢地做出惩办不法军士的举动来。
在那个四处战乱的年代,骄兵悍将随处可见,一般的地方官只能忍气吞声。但是韦应物没有。韦应物毅然把骚扰城市的骄兵抓起来,游街示众,以儆效尤。这下子捅了马蜂窝,被护短的悍将恶人先告状,与韦应物无休无止地打起官司来。当时地方官员都怕与骄兵悍将打交道,于是就压制韦应物。性情高傲的韦应物不耐这样的纠缠,愤而辞官。在洛阳闲居一阵后,韦应物回到了故乡长安。
造化弄人,当年嚣张不法的禁军小无赖,今天竟然为了惩治不法军士而弃官,冥冥中似有果报。
这是一段悠闲的日子,性情恬淡的韦应物读读佛经,看看山水,写写诗,会会友,过了一段闲适的日子。也许这才是韦应物想要的生活。
但是,为了稻粱谋,韦应物又出仕了。
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38岁的韦应物出任正七品下的京兆府功曹。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40岁的韦应物出任正七品上的朝清郎。是年九月夫人元苹卒,十一月葬。代宗大功十三年(778年)秋42岁的韦应物为户县令。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韦应物自户县令除栎阳县令,七月以疾辞官,在长安闲居一年。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四月,迁从六品上的尚书比部员外郎。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夏,47岁的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领正四品下的滁州刺史,是年秋到任。这是韦应物担任地方高级长官的开始。此后历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可道。
滁州虽然地处长江以北,但是风景秀美,人物风雅。就像后世欧阳修说的:“环滁皆山也。”滁州近郊的琅琊山更是自古闻名的皖东胜景,山川秀丽,林泉幽美。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避难于此,司马睿始封琅琊王,故改称“琅琊山”。又名“琅牙山”。琅琊山上有名重一时的琅琊寺,这是大历六年太守李幼卿与山僧法琛法师所建,初名宝应寺。寺中有盛唐名流画圣吴道子所绘观音像,堪称稀世之珍。李幼卿留有五言古体一首,刻石尚存:题琅琊山东峰禅室落成
佛事秋山里,僧堂绝顶边。
同依妙乐土,别占净居天。
转壁下林合,归房一径穿。
豁心群壑尽,骇目半空悬。
锡杖栖云湿,绳床挂月圆。
经行蹑霞雨,跬步隔岚烟。
地胜情非系,言志意可传。
凭虚堪逾道,封境自安禅。
每贮归休颠,多惭多深扁。
助君成此地,一到一留连。
韦应物心慕前贤,往往在琅琊山流连忘返。在滁州刺史任满后,韦应物还闲居在滁州西涧半年多,滁州的美好景物给韦应物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这里,韦应物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著名诗句: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全诗无人,一派空灵。诗人的内心是孤独的。
这时的韦应物还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此诗末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两句,几乎公认为奇特之笔。洪迈说:“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可到。”(《容斋随笔》)沈德潜说:这两句是“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唐诗别裁》
这时候的韦应物已经有出尘之想了。韦应物的空灵,与他的出尘之想是否有关系呢?我想应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