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带雨1
(2012-07-05 06:46:50)
标签:
人文/历史感悟随笔文化 |
分类: 苏州夜话 |
春潮带雨1
——韦应物传
张长霖
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苏州无定寺。客舍。
一位形容清癯的老者焚香独坐,他神情萧然,望之似有出尘之姿。此刻的他尽管心底一片宁静,却已经知道自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忽然那样的想念自己的故乡长安,但是关山万里,两袖清风而又贫病交加的他已经再也回不到那遥远的故乡了。
他就是卸任的苏州刺史韦应物,清贫的他无力回长安候选,只能寄寓无定寺。
国家还是多事之秋,这一年吐蕃骚扰泾州,幸亏有强悍的韦皋反击,打败了吐蕃军。这一年藩镇不安份,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死后,部下擅自拥立之子刘士宁为“留后”,朝廷只能承认事实,任命刘士宁为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李纳死,其子李师古自立,朝廷又认可了;王武俊与李师古互攻,朝廷做和事老;卢龙节度使刘济击败其弟夺瀛洲。宦官也不安分,左神策军监军宦官窦文场夺神策兵权,开了宦官统兵的先例……但是,这些似乎与韦应物离得很远了。
这个天才的诗人,这个行将走到人生尽头的老人,他的脸上浮起了一丝微笑,一丝温馨。他陷入了自己的回忆中。
一、浪子回头
韦氏,在唐代是一个显赫的门第。在唐代,出了那么多姓韦的宰相和皇后。韦应物这一支虽不是最显赫的,但是韦应物清楚记得,他的高祖韦挺做过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黄门侍郎这样的高官。墓志铭还是韦应物亲手写的。他的曾祖韦待价,在武则天的“大周”时担任过宰相,更是显赫一时。墓志铭也是韦应物亲手写的。祖父韦令仪做过梁州都督,也是正三品的大员。只是醉心书画艺术的父亲韦銮只做了宣州司法参军这样从七品的小官,实在是志不在此。于是宰相之后的韦应物十五岁就成为“右千牛”的一员,第二年又为“三卫”的“执戟郎”,成了嚣张的禁卫军的一员。这一年是玄宗皇帝天宝九年。从此长安城多了一个叫人头疼的小霸王。
这是一段极其荒唐的岁月,一群家境富庶的权贵子弟呼朋唤友,整天无所事事,斗鸡走狗,声色犬马,惹是生非,简直就是长安市上的祸害。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年,想到这些,韦应物还感到脸上一阵阵火辣辣地发烧。
记得那天,几个混小子都喝醉了,见到邻家办喜事,不禁起了恶作剧的念头。于是血气之勇的韦应物充当了主角。一个坏小子到办喜事人家的后院放火,而韦应物则趁乱越墙进入新房偷走了新娘。那新娘子无助而恐惧的面孔,叫这帮混小子好一阵莫名的心跳。
多年后,韦应物想起自己干过的这件坏事,还充满了悔恨。他在《逢杨开府》中这样写道: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但是,荒唐的少年在某一天吓坏了,似乎天塌了下来。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众人预料必反而玄宗皇帝以为必不反的安禄山称帝。但是乐观的长安人依然以为这个跳梁小丑不足以撼动强大的唐皇朝。出人意料的是,六月,安禄山叛军军锋直扣潼关。但是,长安人还是不相信天险潼关会失守。然而,潼关守将名将高仙芝、封常清被杨国忠的几句谗言送上了断头台,半身不遂的名将哥舒翰被逼着仓促出战,全军覆没。唐玄宗率皇室仓皇出逃。于是,荒唐少年匆匆随着禁卫军逃离长安。
于是,荒唐的岁月结束了。
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二十岁韦应物随三卫拱卫皇室退出长安。同年八月,在京兆府昭应县成婚,夫人是出身河南名门的元苹,是年十六岁。元苹字佛力,是北魏昭成皇帝之后裔,尚书吏部员外郎元挹的长女。知书达理,能诗善文,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也许正是这位元氏夫人的到来,让韦应物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长安收复后,韦应物进入太学读书。一个飞扬跳荡的豪侠少年华丽地转身成为温文尔雅的儒生,也就是这时开始,韦应物开始诗歌的创作。正如他在《逢杨开府》中写的:“……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坐客何由失,唯有故人知。”
附言:这是我为《苏州历史名贤》第三辑撰写的韦应物传,分几天发,请大家批评,以便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