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6
(2012-06-28 07:16:09)
标签:
教育语文学案 |
分类: 学术争鸣 |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6
王家伦
(二)面面俱到,致使教学没有体系
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阅读教学。由于受“人文第一”的影响,我们用来进行阅读教学的语文教材本身没有严密的知识能力体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成熟的语文教师都有着自身的较为科学的“山寨版”的知识能力体系,课堂教学中一般都能做到“一课一得”,宏观把握时一般都能做到“得得相连”。[11]
那种统一印制的语文学案,每篇课文往往由不同的人员设计,宏观上难以建构完整的较为科学的知识能力体系。具体课文的设计者唯恐挂一漏万,其考虑可谓详尽,就我们见到的那些学案,可以说有关每篇课文的语言形式与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应有尽有。运用这样的学案进行统一的面面俱到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师们就无法在自身建立的教学体系中活动,语文教学还是一盘散沙。
(三)培养着一批不会自己看书的教师,贻害无穷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12]语文教师必须读书,读书能提高人生境界,提升本身的品位;读书能完善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储备;读书能生成专业智慧,使自己更聪明。说得功利些,读书能解决备课中的难题,读书能使自己授课时滔滔不绝。但是,人都有惰性,那些详尽的教学参考书早已害人匪浅,如果再按规定的详尽的学案授课,那些功利性较强的教师就没有了读书的热情。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学案正在培养着一批又一批不读书的语文教师。岂不悲哉!
(四)明显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当今的统一印制的学案,其一大半实际上就是练习册。其授课过程,基本就是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实际上,有些略读课文的学习只要解决一两个问题就可以了,但是,有关方面受利益的驱使,书本被大量增幅;于是,语文学案设计时就有了规定的形式要求,一般的课文都会有五六个问答题,甚至十来个,致使一堂完全成了解题课,学生完不成,“吃不了兜着走”。另外还有课后作业,可怜的学生,永远在沉重的负担下挣扎。
忽然想到叶圣陶、朱自清的时代,教师自己编教材,自己读书,也教会学生自己读书。那时没有教学参考书、教案或学案之类的束缚,所以会读书的人也就多起来了。而今教参、教案、学案框死了教法、学法,我们的教师学生只能亦步亦趋,甚至邯郸学步失其自我。语文学案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教人自己读书的教学悲剧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说,语文学案这一怪胎可以休矣。
【注释】
[1][8]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2][3]崔国明.“学案”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9).
[4][9]孟献华,李广洲.教案与学案的对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6).
[5]尚小峰.对语文学案的思考[J].教育革新,2011(4).
[6][10]许亚冰.中学语文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7]丁证霖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