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5
(2012-06-27 06:46:14)
标签:
教育语文学案 |
分类: 学术争鸣 |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5
王家伦
三、统一印制的语文学案,请别再侵蚀我们的教学
虽然说语文学案先天不足,且又后天失调,致使畸形发展;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各地学校教师、学生手中的“学案”多如牛毛。——这些“学案”,基本都由语文年级备课组集体设计,有些甚至是统一制作的印刷品;而正是这些统一的语文学案,正在侵蚀我们的语文教学,摧残我们的学生。综合分析一下那些常见的学案,还可发现如下不得不说的问题。
(一)工业化批量生产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当今的语文学案(尤其是统一印制的语文学案)的制订者,所持的实际上还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思维方式,虽然可以用“优质资源整合”的理由,但如此批量生产,却有意无意地妨碍着个性发展。其后果是教师个性特色无法展现;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模子的产品。批量印刷的语文学案,造成了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模式化,思维的模式化,教学过程的模式化。试问,这样框死了的语文教学,新课改倡导的“生成”还能存在吗?
教师的个性特色是指教师在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教育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特色具有导向、凝聚、亲和等诸多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劳动带有明显的个体色彩,属于其个性特色的聪明才智,体现在备课、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生成中,如果教学时使用详尽的、统一的学案,被学案牵着鼻子走;那么,教师的个性特色就根本无法展示,这是戴着镣铐跳舞。
就学生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从社会需求来讲,作为一个职业,或者是一个分工,都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所以说,我们主张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但就现实理解而言,‘学案’似乎至少是由同一个教师提供、同一班级、同一教学时段、每个学生拥有的同一份副本。这样的‘学案’,如何能提供它实现‘因材施教’‘自主选择’乃至‘个性发展’的教育承诺?”[9]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是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文教学必须要有情感熏陶,“情感熏陶一是来自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交流,体会作家的感情,二是来自于与老师、同学的情感交流。”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品读、讨论等等,都是情感熏陶的得力手段。但何时范读、何时朗读、何时品读、何时讨论,必须视课堂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使用详尽的、统一的学案,被学案牵着鼻子走,师生关注的是答案的正确性,上课的核心内容也是讨论问题的答案,即使学生说出了情感但不等于体验到了情感,真正的情感交流往往被削弱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