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香悠悠在葑溪

(2012-03-30 08:08:41)
标签:

诗学

李贺

吴企明老师

文化

分类: 学术争鸣

诗香悠悠在葑溪

——读吴企明老师《葑溪诗学丛稿初编》

张长霖

苏州大学吴企明教授是我的老师,记得当年吴企明老师给我们讲授“《红楼梦》中的诗词”时,一口软糯的苏州话,夹着几句“官腔”,神采飞扬,妙趣横生。我们这些苏南学生听得眉飞色舞,可惜苏北的同学听不懂,徒唤奈何。

吴老师一生浸淫诗学,尤精于唐诗研究,唐诗研究是他的学术根基地,在唐诗中对李贺诗研究更是倾注了大量精力。吴老师学术起步是在葑溪之侧,他大学一毕业就在苏州大学(当时叫做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苏州大学本就在葑溪之侧。记得我们读书时,吴老师的寓所是在十全街的一个石库门里。那时的十全街很是幽静,远没有今天的灯红酒绿。吴老师的寓所是从石库门里的一条长长的狭弄堂里走到底,一个老式楼梯侧面的厢房里。楼上就是钱仲联先生的寓所。后来吴老师卜宅东小桥弄新居,还是在葑溪之侧。可以说是葑溪之水涵养了吴老师的学养。所以这次吴老师汇编自己的诗学论著时情不自禁以“葑溪”命名,这个名字是从吴老师心里自然流出来的。

吴老师是很传统的读书人,读书是他的最大爱好。吴老师也抽过烟,但是中年之后就戒掉了。吴老师前些年也喜欢与朋友小酌,朋友戏称为“咪教授”——苏州人把小饮浅酌称为“咪”几口——师母又烧得一手好菜,但是现在也不“咪”了。只剩下的就是终身不倦的读书,坐拥书城是他的得意。正因为如此,他的学术研究老而弥坚,退休之后几乎进入了他的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和高产阶段。他的主要著作如《唐音质疑录》、《历代题山水画诗鉴赏大观》、《须溪词校注》、《长吉诗考论》等,几乎都是退休之后的成果。可以说,退休后吴老师年年出新书。这就是吴老师几十年读书的厚积薄发了。

吴老师是我们读书时搞《李贺诗选》这个研究项目的指导老师之一,我们这些进了大学门不久的年轻人跟着老师们学着爬梳典籍,掇取资料,抄写卡片,编写简注。这毕竟是我们第一次正儿八经搞学术研究,个中酸甜苦辣刻骨铭心。但是,此后同学毕业星散,几十年都在为稻粱谋,再注力李贺研究的几乎没有,唯有吴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近四十年研究李贺不辍,200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就是吴老师全方位研究李贺几十年的集中成果。这次结集的《葑溪诗学丛稿初编》是吴老师多年诗学研究论著的第一次汇集,其中尤以李贺研究的内容为主,可以说是《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的衍生产品;作为也曾研究过李贺的学生我,自然是先睹为快了。

读《葑溪诗学丛稿初编》,可以体会吴老师的治学风格。吴老师研究诗学,从来都是以诗歌为研究本体的,立足于诗,立足于诗人,而不是如时下一些时髦的“学者”以东拉西扯为营生的。吴老师的诗学研究是一种“立体化”的研究,他运用了校勘、笺注、考证、辨误等传统的研究手段,还与兄弟学科哲学、史学、文献学关联融通,这就是他晚年力主的艺术融通论的观点。正因为运用了先进而综合的研究手段,吴老师往往能发前人之所未见。而这些治学特色在《葑溪诗学丛稿初编》都有体现。

在吴老师的研究中,诗人和他的诗作从来都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天外来物,是和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血肉相连的。吴老师的《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把所有存世的李贺诗一一系年,把李贺的每一首诗都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来研究,这样很容易就把读者与诗人李贺的距离拉近,便于读者与作者的沟通。再如《葑溪诗学丛稿初编》中的《李贺交游考》一文,把与李贺有过交往的沈述师、崔植、陈商、沈亚之、皇甫湜、杨敬之、杜悰、韦仁实、张彻、权璩、张又新、王参元、李汉等十三位散见于李贺诗作的历史人物一一考订,这样,李贺的生活圈子就具体生动起来。有了时代背景这个宏观的社会环境,又有了交游圈子这样的具体环境,李贺就再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诗鬼”了,而是有血有肉可以触摸,喜怒哀乐皆可动情的活生生的人了。把“诗鬼”还原成活人,这是吴老师的一大贡献。

吴老师治学是勤奋而严谨的,他厚古而不薄今,尊重权威著作而不盲从。这一研究特色,集中反映在《葑溪诗学丛稿初编》中的《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的优长和缺失》一文中。一方面吴老师赞赏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是“许多种李贺集评注中最为详赡的一种”,“传布极广,在学术界影响极大”。并且从校勘、笺注、诠解、评论四方面一一说明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的优长。同时却又从七个方面指出了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的缺失,曰“该注未注”,曰诗句、词语解释“缺少书证”,曰书证“缺少卷次细目”,曰有些书证“与原书不合”,曰所引之书“原书已佚”,曰晚出书证未能“明其来源出处”,曰“似是而非、误注”。吴老师就这七个方面,做了大量的补正工作,这些成果都反映在吴老师的《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中了。而《葑溪诗学丛稿初编》中紧接着一篇就是《长吉诗注辨误考证稿》则是就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几十个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辨误。从这些内容看,可见吴老师的研究工作做得何等扎实,占有的资料何等丰富,这种肯做“死功夫”的精神,在后辈学者中已经很难见到了。这是这些扎实的研究,才能让吴老师发前人之所未见。

说到吴老师的李贺研究发前人之所未见处,还有值得注意处。如吴老师在《李贺歌诗艺术论五题》这篇力作中就提出了李贺歌诗的章法问题,文章说:“前人以为李贺于章法不大理会,易得佳句,难成名篇,如黎简说过:‘惟章法似无伦次,然长吉于此不甚理会。’(《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卷一)吕石帆却针对黎简的说法,发表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话:‘读长吉诗,须知长吉有八长:一曰奇意,二曰涩字,三曰断绝,四曰蕴秘,五曰旁出。六曰遥应,七曰陡转,八曰冷结。八法既知,然后可与言长吉。’(这段批语附见于《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吕氏所谓的八长中的三长:‘旁出’、‘遥应’、‘冷结’都属于结构的技巧。”并针对‘旁出’、‘遥应’、‘冷结’结合了大量李贺歌诗的实例,阐明了这样的观点:李贺在章法上不但不是“不大理会”,恰恰是有刻意追求的。从而有力地推翻了很有影响的黎简以为李贺歌诗不重章法的观点,纠正了李贺诗研究中的一种偏见。诚如吴老师在文章中说:“纵观李贺诗起、结、转、应诸方面艺术技巧的运用,可见诗人并非只重佳句,不重章法,他的结构艺术造诣也很高。无庸讳言,诗人在过分追求奇峭诗风的同时,也难免出现少数偏重炼字炼句,忽视篇章结构的诗篇,对此,我们不能抓住这些诗篇而作出‘昌吉无章法,每不大理会’(黎简《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的结论。因为这个结论,并不符合李贺及其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

再如,历来李贺诗研究者大多着眼李贺诗的艺术成就,少有研究李贺诗蕴含的哲理,吴老师则别具只眼,他的《李贺诗歌的哲理意蕴》一文专门探讨了李贺诗的哲理价值。文章依托李贺具体的诗篇,从“不断发展的宇宙观”、“否定神仙反对迷信的唯物论”、“超乎常人的生死观”等方面来探讨李贺诗的哲理意蕴。这样解读诗人李贺,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也是一个深刻的角度。我曾经向吴老师请教过唐代缺少思想家的问题。唐代无疑是缺少思想家的时代,无论与此前的战国秦汉比,还是与此后的两宋明清比,唐代都少有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但是在中唐时代还是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思想家的,如柳宗元和刘禹锡。中唐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浪漫的唐人进行冷静的思考。李贺就处于这样的时代。吴老师敏锐地抓住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深入思考了李贺诗植根于这个时代必然带有的烙印,这反映了吴老师研究李贺诗的思想深度。

吴老师把自己几十年研究李贺的成果汇总起来,让今后研究李贺的后辈学者少走许多弯路。吴老师的文笔流畅而优美,历来为我们学生钦服。读吴老师的书是一种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