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旖旎瘦西湖2


标签:
人文/历史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风光旖旎瘦西湖2
——扬州寻胜之四
我楚狂人
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是五亭桥,而五亭桥几乎已经成了扬州的城徽。现在的五亭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今已有了近两百五百多年的历史。五亭桥是一座风雨桥,五亭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飞檐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恰如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五亭成一整体,桥上可避风雨。五亭桥的桥墩由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拱形劵洞组成。大小十五个桥洞,洞洞相连。空灵的拱顶劵洞配上敦实的桥基,桥基在直线配上桥洞的曲线,加上自然流畅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谐统一而又灵动的视觉效果。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所以没有见到五亭桥也就等于没有到过瘦西湖。
站在五亭桥上向东看,水上有一处如图景般的园林,这座四面环水的建筑,叫做凫庄。凫庄建于1921年,因为形状类似浮于水面的野鸭而得名。我们可以看作是五亭桥的伙伴。五亭桥的另一伙伴就是南方罕见的白塔,就在五亭桥南首的小土山上。
相传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瘦西湖白塔高27.5米,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稳健不同,瘦西湖白塔比例匀称,玉立亭亭。和五亭桥相映成趣。
瘦西湖的钓鱼台也很有特色,这里是摄影爱好者拍摄五亭桥的绝佳处。一条长堤直插湖心,长堤尽头是一座颇具特色的亭子。亭子四面都是圆月洞,那规制颇像苏州名园拙政园的“得其环中”,透过这个“镜框”,可以取得五亭桥和白塔的美景。钓鱼台据说原是歌吹台,是借着水面听音乐的地方。后来乾隆再次钓过鱼,也就成了钓鱼台了。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关于“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说是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这里有一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据说是北宋末花石纲遗物。这也是目前扬州最大的一块钟乳石。风亭是瘦西湖景区的制高点,它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风亭上的楹联云“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以;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风亭这个名称就取自于上下联第一个字而得名的。
二十四桥景区包括熙春台、玲珑界、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和二十四桥。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它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的转折处。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意指熙春台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华场面。相传当年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又被称为”春台祝寿”。熙春台一带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
关于二十四桥是扬州的桥的总称还是某座桥的专名,历来争论不休。如今瘦西湖建二十四桥景区,也是一个寄托而已,不必过于较真。新建的二十四桥很有特点,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萧亭组合而成,中间的玉带状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24块栏板。在二十四桥,可以借得大明寺栖灵塔塔影,尤觉意境深邃。
瘦西湖四季有开不败的鲜花,或荡舟湖上,或漫步湖畔,都可叫人心醉神迷。在瘦西湖可以品尝著名的小吃,如蟹壳黄、萝卜酥饼、鸡丝卷、豆腐卷、四喜汤团、黄桥烧饼等等。饱了眼福,还可一饱口福。瘦西湖门口还是长毛绒玩具最大的集散地,喜欢的朋友可以去转转。
瘦西湖景区在清道光年间因盐商经济衰败而渐渐败落,太平军曾经对之进行毁灭性摧毁。民国年间有部分修复,大规模修复还是1980年之后的事情。
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2010年被授予中国旅游界含金量最高荣誉——全国AAAAA级景区,也是扬州首家国家级AAAAA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