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墓所思

标签:
苏州旅游人文/历史 |
分类: 姑苏风光 |
韩王墓所思
我楚狂人
年初五,正当人们兴高采烈迎接财神之际,我去了韩王墓。这个韩王就是南宋初年的中兴名将之一韩世忠,封为蕲王,世称韩蕲王。韩世忠墓就在苏州西郊灵岩山之西南麓,背靠青山,远眺太湖,是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记不清多少次到韩王墓了,最先是读中学时与老友周秦去寻访韩王墓,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半叶的事情。我们在榛莽之中寻觅到那万字巨碑韩世忠神道碑,以及硕大无匹的驮碑的赑屃(bixi),当时感觉就是震撼。真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碑,这样大的赑屃。那南宋孝宗亲书碑额“中兴佐命定国元勋”的万字碑在民国年间的1939年5月,碑为飓风吹倒,碑石断裂十余段,龟趺(赑屃)首尾分离。1946年5月,灵岩山妙真和尚邀集地方人士及韩世忠后裔,筹集资金,召工将神道碑断块分两段用水泥等制成混凝土嵌铁箍胶结,重新竖立于原处,受制于资金与技术手段的局限,这次修整未能将神道碑重立于龟趺之上,难以重现昔日神道碑雄姿。那万字碑碑文长达1.39万多字,由赵雄撰文,周必大书写,碑高3丈。赑屃高近一人,长约丈余,其镌刻极为精细。我目测着这巨碑,如果接起来,再驮到赑屃身上,那该是怎样的顶天立地的感觉啊。难怪此碑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名碑”。
那时的韩王墓仅有封土可以辨识,湮没在荒烟衰草中。与西湖边的岳坟相比,韩墓显得十分凄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刚调回苏州任教。周秦兄告诉我说,韩王坟修好了,说是省文管会拨的款子。我们去看了新修的韩王墓,见封土用花岗石砌起来,墓前竖起墓碑,配以供桌,墓前是两层宽阔的花岗石平台,周以石栏。应该说很是气派。只是神道碑那里还是老样子,墓道也没有整治。倒是路口原来改成小学的韩蕲王祠堂整修了一下。当时吴县文管会很有些雄心壮志,说是希望韩墓与杭州西湖的岳坟遥相呼应。
但是,韩墓整修后管理没有跟上,2006年我与几个同事再去韩墓,又是杂草丛生的衰败景象了,看了叫人心酸。
这次年初五到韩墓,却是意外欣喜——韩墓又修好了。
我还是先看了韩蕲王祠堂,见两棵百多年的老樟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再到神道碑,见神道碑覆以碑亭,四周也平整过了。再到韩墓,见到封土、平台一一整修一新,还新增了花岗岩的罗城。环境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像是有人管理的。看到韩墓前的重修记及捐资者吴炯先生的“心缘”一文,才知道这次重修的始末。原来是老家藏书的民营企业家吴炯先生斥资60多万做的好事。
我算了一下,吴炯先生现在不过三十多岁,海外求学归来,创业也不久,能拿出这样一笔资金来,也是不易。按他的说法,修韩墓是他魂牵梦萦的事情。一个苏州游子归来,为家乡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真是叫人钦佩。
韩世忠墓地约2亩,封土高出地面3米,是韩世忠和他4位夫人的合葬墓。但是民国初年起,有人提出灵岩山韩墓仅是衣冠冢,其真墓当在浙江湖州一带。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史学工作者经过多方查考,认为韩墓当在浙江湖州市西南金鸡山东麓的菁山坞,并例举了南宋《嘉泰吴兴志》等多种文献资料为凭。但是何真何伪,还需进一步考辨。但是,灵岩山麓这样规格的神道碑,如果只配以衣冠冢,还是说不通的。
我以为,韩墓还是应该好好保护,苏州虽然名人遗踪甚多,毕竟如韩墓这般等级的尚不多,这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资源。路口的韩蕲王祠堂不要搞不伦不类的宗教活动,还是陈列韩世忠的史料为好,可以搞一些刻石。还有战死沙场的梁红玉应该突出一下,不能如现在一般连影子也看不见,毕竟这样的巾帼英雄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