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种类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龙的种类
——龙年说龙之三
我楚狂人
说是龙,其实在古人的典籍里龙的品种繁多。《离骚》洪补引《广雅》说: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天问》王注说:有翅膀的叫应龙。《荀子·劝学》)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蛟龙、螭龙、虬、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于是便有了对龙的分类。有人按龙爪分,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这个说法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有一说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
又有人研究中国龙的形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夔龙期
《山海经》云:“夔一足。”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风并逢,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风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
二、应龙期
应龙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三、黄龙期
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四、回归期
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韩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国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韩国的龙就只能是四爪了。归根到底,日韩的龙反应的正是中国龙的发展演变过程。
如果按照龙的职能分类,便有“天龙、神龙、地龙、伏龙”之类。《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 王大福人藏者。”
按照龙的衍生形式,龙又可分“胎卵湿化”四类,《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龙有胎卵溼化四种。”
还有一些说法,如: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关于蛟的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说:“无角曰螭龙。”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说法。还有关于龙的种种说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有重要的话题就是青龙。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这是民族的守护神。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关于龙的种类似乎怎么也说不尽,就浅尝辄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