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诸将6冯胜7廖永忠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明初诸将6、7
——明史札记之九
我楚狂人
六、冯胜
冯胜(?—1395年),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徽)人,据说出生时黑气满室,经日不散。为冯国用弟,兄弟皆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后归太祖,甚见亲信。太祖尝从容询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从下滁(安徽滁县)、和(安徽和县),战三叉河、板门寨、鸡公山,皆有功,渡江,积功为元帅。国用死后命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此后,从援安丰,决战鄱阳湖,下武昌降陈理,克平江俘张士诚,论功仅次常遇春,迁右都督。
洪武元年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陕州、潼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授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陕西,由武陟取怀庆,逾太行,克碗子城,取泽、潞。克平阳、绛州,擒元左丞田保保等,获将士五百余人。诏右副将军冯胜居常遇春下,功第三。
冯胜最出名的战役是洪武五年第二次北伐。洪武五年,明军十五万,分兵三路出击漠北。徐达的中路军为扩廓帖木儿的王保保大败于岭北(泛指和林一带),死伤万余人,李文忠轻敌冒进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与元将哈剌章激战,几乎战死;只有冯胜率傅友德等七战皆捷,攻下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至瓜州(今甘肃安西东)、沙州(今甘肃敦煌西)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
大将军达、左副将军文忠皆卒,而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设置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仅次于徐达、常遇春。
后来冯胜因为在征讨北元的过程中获罪归第闲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朱元璋大杀功臣时,冯胜不自安,来南京见朱元璋,朱元璋安慰他;越二年,冯胜竟被赐死。死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冯胜知道朱皇帝的禽兽之性的,他不让自己的女眷受辱。冯胜身后是得到“平反”的,成化十一年祥符新昌坊建有“冯胜祠”。《明史》曰:“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
朱元璋前后任用了三位军事统帅,徐达是第一位,徐达死后是李文忠,李文忠死后就是冯胜。冯胜之功不在徐达、李文忠之下。
明初开国六位公爵,徐达、常遇春(实际是他儿子常茂)、邓愈、冯胜、李文忠、李善长,如果徐达、李文忠真是被暗杀的话,那么,这六个人除了邓愈早死之外,可以说无一善终。而其中冯胜之死最为蹊跷,冯胜既不是胡、蓝同党,也不是骄横不法,完全是朱元璋找茬杀人。所以,史学家谈迁在谈及冯胜之死时不无惋惜的说:“去傅友德之死才两月,开边之猛将尽矣”冯胜和傅友德一样直到南明时期才给予昭雪。其时已经几百年过去了。
七、廖永忠
廖永忠(1323一1375),巢县(今属安徽)人。廖永安弟,随其兄率水军归附太祖,兄死,袭职为枢密佥院,总领水军。廖永安是水军将领,在与陈友谅决战,特别是鄱阳湖大战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廖永安智慧小船仰攻陈友谅军大船,火攻得手,才扭转了局面。又率水军从徐达攻张士诚,破平江,皆建奇功,由中书省右丞拜中书平章政事。不久,充征南副将军,与汤和水陆两道讨降方国珍。洪武元年(1368),拜征南将军,略定福建、两广,击败陈友定,以功封德庆侯。洪武四年,平蜀主明升,与傅友德同为首功。作为水军将领,廖永忠在长江流域争霸及平定南方割据势力的战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洪武八年(1375),廖永忠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朱元璋以其私自穿着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逾制为由将其杀死,这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因为一个政治隐秘,廖永忠必死。当年“驰援安丰”廖永忠谋杀了小明王韩林儿,为羽翼已丰的朱元璋扫除了政治障碍。但是,朱元璋是不会承认自己指使廖永忠杀死了小明王的,在开国封臣时,封廖为侯爵,却说若非溺死小明王之故,其功当封为王。其实,以廖永忠虽功劳不小,但是如何能够与徐达、常遇春(由其子常茂袭爵)等人媲美,同封王爵呢?朱元璋只是借故在说廖永忠是“失职”,没有保护好小明王,而决非谋杀。既然廖永忠不是谋杀,自然朱元璋也就不是主谋了。朱元璋在洗清自己“背主弑君”的罪名。廖永忠一死,遂使小明王之死成为永远的秘密。
廖永忠孙廖镛官至都督,廖镛与其弟廖铭同为方孝孺之门人,方孝孺被明成祖杀死后两人将其遗骸葬於聚宝门外山上。
附言:补上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