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统一战争2
(2011-11-30 08:05:42)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朱元璋的统一战争2
——明史札记之七
我楚狂人
二、明玉珍
明玉珍(1331~1366),元末随州(今湖北省随县)人,家世务农。至正十一年,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十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攻下重庆,遂以重庆为据点,被授为陇蜀右丞。次年,克嘉定 (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并追尊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至正二十三年,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为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去佛、道二教,专奉弥勒佛。定赋税,十取其一。
二十五年秋,遣使与朱元璋通好。二十六年夏,明玉珍病故,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九月,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陵。子升继位,改元开熙。
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四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大夏国的疆域,含今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今重庆城号为“三都之地”,原因之一就是明玉珍曾定都重庆。
附录:
1.明玉珍墓
1982年3月底,湮没数百年的明墓“睿陵”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的施工现场中被发现,墓中出土了玄宫之碑及大批丝织品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四川地方史和元末战争史提供了宝贵资料。1983年12月,列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工地现场发掘了湮没数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
2.明玉珍墓葬的发现,特别是“玄宫之碑”的出土,澄清了旧籍中一些纷纭的记载。诸如,明玉珍的生年、入葬时间、大夏政权建立的时间和地点,明玉珍在位的准确时间,等等。碑文中所记明玉珍称王称帝前历任官职、大夏政权的官制等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漏。但是,有些人不顾事实真象,说明玉珍本姓“旻”。这些种说法,在明玉珍玄宫碑出土前情有可原,在明玉珍玄宫碑出土后还持这些说法,那可以近乎不学无术了,就连黄兴邦长篇历史小说《明玉珍》也存此说。黄兴邦在小说《明玉珍》一书后转载了明玉珍玄宫碑全文作为附录,在明知“太祖,随州随县梅丘人,姓明氏,御讳玉珍”的真实情况下而坚持明玉珍本姓“旻”的错误说法,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最可气的是韩国明氏子孙不顾事实真相,黄兴邦把明玉珍的父亲写成旻学文,把姓明改成姓旻,他们不仅不进行阻止,反而出钱赞助出版,这实在是令人失望。从这点可以看出韩国明氏没有完整的古代明氏家谱传承,真正的明玉珍子孙及其明氏家谱,只有在中国大陆才能找到。这使我中国大陆明玉珍子孙不得不对韩国明姓而产生了怀疑。更有甚者,说明玉珍本姓潭,叫“潭玉珍”。如此无耻谰言,不仅严重违背了事实真象,更严重的是对我祖明玉珍及其后裔的极大污蔑。现将笔者的考证作如下论述,以正本清源。
3.重庆明玉珍墓中发掘出《玄宫之碑》,其碑文为:
金紫光禄大夫、太傅、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臣戴寿填讳
金紫光禄大夫、少傅、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臣刘桢篆文书册
荣禄大夫、知枢密院事臣向大亨篆额
太祖随州随县梅丘人,姓明氏,御讳玉珍。为人英武有大志,不嗜声色货利,善骑射。元末天下大乱,英雄崛起,生民无所依赖。岁庚寅④,淮人立徐主,称皇帝于蕲阳,颁万寿历,建元治平,国号宋。明年,太祖杖剑从之,战功懋甚。越八年,官至奉国上将军、统军都元帅。天启三年二月,宋主命平西。时西土劲敌暴横,群生涂炭。太祖既入蜀,军律严整,所至不独用武,惟以拯救为尚。远迩闻风,相继款附,如赤子之慕父母。其年定夔、万,四月抵渝。其城蜀根本也,故元攻之四十三年,因其内变而始附。太祖一鼓而下,擒参政哈林都,送之朝。泸州降。冬克叙南,拜广西两江道宣慰使。明年六月,击亳人李仲贤于普州,败还成都。班师,拜陇蜀四川行省参政。值陈友谅谋为为轨,驱除异己,上表斥其罪状。已而,友谅遣剌客陈亨等潜谋图害,卒不得近。乘太祖征广安,亨杀员外鲍玉等七人而遁。明年春,李仲贤、王虎、郭成奔平元,数十万兵一朝解散。友谅又要致王爵,即封还其诏书;请皇太子监国,皆不报。拜骠骑卫上将军、陇蜀行省左丞。夏,擒李君诚于五面山,袭舒家寨,田成、傅德错愕败走。友谅使来,宋主崩弑外闻,乃斩使焚书,三军缟素,为宋主发丧,膺哀悼,殆不堪忍。冬十一月,进围九顶山,至明年夏四月擒完者秃、赵成以归,平成都。大庆潼川,克向寿福于铁檠城。自是议讨友谅,移檄四方,会兵三峡。父老豪杰告留曰:“生民无主,欲将何之?”峻辞固让者再四。诸将遂立誓推戴曰:“臣等不股肱王室,鬼神殛之。”始允众志,以其年十月望曰即国王位于重庆之行邸,不易国号,不改元;谥宋主曰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犹舜之宗尧也。逾月,平播南,克巴州,俘熊文弼于牛头寨,克长宁州。十一月,郊望。癸卯岁正月朔旦,受皇帝玺绶,国号大夏,改元天统,历曰先天。礼乐刑政,纪纲法度,卓然有绪。立太庙,追谥显考朗曰钦宗,显考妣鲁氏曰衍庆;皇考子成曰庄惠,皇考妣郭氏曰恭懿;王考如海曰昭顺,王考妣朱氏曰慈宁;考学文曰宣武,妣赵氏曰贞淑。皆追王曰皇帝、皇后,祀以天子礼乐,与郊社并隆。仁孝诚敬,盖天性也。越明年,典后、立东宫。盖仁心爱人而人慕之,人心所归即天命所在,故四年而西平悉平。惜乎,大统垂集,一旦疾革!传位皇太子,诏皇后同处分,俾维持以正大统,亦天下之大义也。可谓烈主矣!生于己巳九月九日,崩于丙午二月六日。谥曰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寿三十八,在位六年。以九月初六日葬睿陵,爰命词臣述功德而碑刻之玄宫云。
大夏天统四年月日中书省左丞臣孙天佑、右丞臣刘仁,参知政事臣江俨、徐汪,臣明从睿、明从哲,臣马文敬,枢密院同知臣王元泰、朱辅,副使臣邓立、沈友才、刘铭、明从政、明从德,签院臣李聚、窦文秀、周景荣、田继坤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