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玄妙观1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玄妙观1
——吴中探幽之二十二
我楚狂人
“苏州玄妙观,东西两判官;东判官姓潘,西判官姓官……”这是苏州最出名的吴语绕口令之一,这里说的玄妙观就是苏州城中心的那座规模宏大的道观,苏州第一商业街观前街就因位于玄妙观前而得名。
儿时的印象,玄妙观就是一个百戏杂陈,处处美食的地方,对小孩子的诱惑远胜商业街观前街。这里有露天书场、“小热昏”、飞车走壁,这里有“露台”上的斗蟋蟀,这里骆驼担上的糖粥、绉纱馄饨、粉丝油豆腐汤、春卷、海棠糕、梅花糕叫人垂涎欲滴。如果碰巧还能见到道士演奏美妙的道教音乐,表演飞钹绝技。真是叫人流连忘返。
一、百戏杂陈
说到百戏杂陈,最有苏州特色的首先就是露天书场,据说与宋代的“说话人”形式差不多。所谓露天书场,其实也就是用长条凳围一个圈子,形成一个临时的说书场地。说书“先生”居中在半桌后坐下,照样是茶壶、毛巾、醒木、折扇,一应俱全;听客在长登上就坐。每到“落回”(场间休息)“先生”就挨个收费。我们小孩子在圈子外听“靠壁书”(蹭书),是不收费的。露天书场说的书目基本上都是解放后书场里不让说的,如《金坛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还有就是书场里以为不够卖座的,如《后三国》(从“赤壁之战”后“借荆州”起到“五丈原”止)。我是书迷,有一阵天天下课后就从胥门步行半小时到玄妙观听露天书。实在听了不少书。
所谓“小热昏”(“热昏”就是苏沪一带吴语“瞎三话四”的意思)是流行于苏沪一带的民间说唱,有男女双档的也有单档的。表演者站在凳子上,凳子旁边一只高脚箱子,起“书桌”作用,有时可以拍拍醒木。表演者头上戴着古装戏里媒婆带的绣花包头巾,有根尾巴一翘一翘,很是滑稽。有时脸上还涂有腮红,做小丑状。表演者手执小镗锣,边敲边唱,用的曲调就是当时流行的曲调,唱的内容有时事新闻,有俚俗调侃,有民间传说,有家长里短,有的还是现编现唱,当然时时会间杂一些低俗的“荤段子”媚俗。其实香港的张帝就是“小热昏”,只是他不用吴语用普通话,不戴包头巾穿西装,不拿小镗锣拿话筒而已,本质是一样的。至于周立波的所谓“上海清口”也就是“小热昏”的升级版。“小热昏”的听众是站着围着听的,可以起哄。“小热昏”不收钱,推销箱子里的药草梨膏糖,据说有治咳嗽的功效。
至于“飞车走壁”、杂耍等各地大同小异,也就不多说了。
玄妙观三清殿的露台上,是旧时苏州斗蟋蟀最著名的场所,到了捉蟋蟀的季节,全市的蟋蟀迷会云集三清殿露台,相互比斗,天天上演几场龙争虎斗,也会有骁勇善斗的蟋蟀脱颖而出。真是观者如堵。不会捉蟋蟀的小孩也可以在这里买蟋蟀,那些不肯斗的,或者“输过郎”(斗败的蟋蟀)价钱不贵,几分钱买一只小蟋蟀回家玩玩。当然配套的生意就来了,卖蟋蟀盆的,卖蟋蟀罩(捉蟋蟀的工具),甚至还有卖熏蒸好的蟋蟀草的,应有尽有。
玄妙观三清殿露台上基本不见斗蟋蟀赌博的,严格讲这里只是选拔赛,一旦有上品的蟋蟀露面,就有“老客”竞价收购。据说收购后的蟋蟀笼养后会在中秋前后赌斗,雅称“斗月饼”。据说赌资很高,组织也很秘密。但是这是大人的事情了,与我们小孩无关。我曾有好几只蟋蟀被“老客”盯上门硬磨软泡收购去了,最贵的卖了五十元,这在8分钱一碗阳春面的时代就算是天价了;一般就是三五块钱,这就是骗我们小孩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