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耒、方观承及其他3
(2011-10-31 07:32:59)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潘耒、方观承及其他3
我楚狂人
三、潘耒等人的公正评价
潘耒(1646~1708)字次耕,一字稼堂、南村,晚号止止居士,藏书室名遂初堂、大雅堂,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潘柽章弟。所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
潘耒六岁丧父,依兄潘柽章成立。潘柽章,字圣木,号力田,康熙二年(1663)因浙江南浔庄廷鑨明史案牵连,与吴炎一起被凌迟於杭州弼教坊。其嫂沈氏流放就道,时耒年仅十七,徒步送之。沈氏流放至广宁(辽宁省北镇县),中途流产,服药自杀。耒曾有《恸哭七十韵》《阁谷歌》《度关曲》三首诗为其兄所遭庄史之祸而作。
潘耒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过目不忘,曾先后受业于长兄柽章、吴炎、王锡阐、徐枋、顾炎武等著名学者,博通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嗜好收藏砚台,并根据砚的形状、质地,分刻铭文,闲睱独自把玩,自得其乐,人称其有“石癖”。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诏举“博学鸿儒科”,潘耒名列二等第二名,以布衣身份被授为翰林院检讨,参与《明史》修纂,主纂《食货志》六卷。潘耒在京为官五年,其间,除参修《明史》外,又被康熙帝亲自简拔为日讲起居注官,出任会试考官,分校礼闱。他对于时政亦多有建白,后因精敏敢言,无稍逊避,为忌者所中,以浮躁降职,后因母忧归,遂不复出。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福建建阳将顾炎武《日知录》三十二卷本刻版行世,潘耒在《日知录》原序曰:“当代文人才子甚多,然语学问者,必敛衽推顾先生”,并谓此书“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
康熙四十二年(1703)春,康熙南巡,复耒原官,越三年,皇帝又南巡,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耒,耒曰:“止止止,吾初志也,吾分也。”并附一首《老马行》以谢,竟不复出。
潘耒晚年崇信佛学,好山水,遍游天台、雁荡、武夷、黄山诸名山,为文记之,名篇有《游南雁荡记》、《火焰峰》、《天柱峰僧饷黄独》、《仙居诸山游记》等。
潘耒是一位学者,从其出仕经历,也有其不得已处,所以丁母忧后就不复出了,有点像他的吴江老乡叶燮,只是他的官要比叶燮大。评价潘耒不必与他的事清与否联系在一起。潘耒毕竟不是遗民。
方观承(一六九八―一七六八)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城区凤仪里人)。受知于平郡王,为幕客。以荐赐中书,官至直隶总督、太子太保。督直隶20年,皆掌治水,为有清一代名臣,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谥恪敏。工书,有临麻姑仙坛记小楷卷,横直相安,极为斩载。卒年七十一。著《宜田汇稿》、《问亭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等。
桐城方家是海内名门,但是因戴名世《南山集》的牵连遭受奇祸。《南山集》大多资料来自《滇黔纪事》,《滇黔纪事》的作者正是桐城方氏的方孝标。方孝标曾经是顺治皇帝极为亲信的侍读学士,君臣关系非同寻常,后因其弟方章钺陷入一场莫须有的科场舞弊案,方孝标六兄弟及其老父、著名诗人方拱乾一道被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直那时到康熙初年才得南归。《南山集》案发的时候已经是康熙后期,方孝标早已死了,但仍被开棺戮尸。方孝标的儿子,时任工部主事的方登峄,和孙子时任内阁中书的方式济再度被发配到宁古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带)。方观承便是方式济的次子,祖、父流放之时,观承与其兄观永尚在幼年,免于发配,寄身在南京清凉山寺,靠僧人接济为生。方观承兄弟年岁稍长,因思念父祖,于是徒步万里,往来黑龙江与南京之间。千山万水,常常是日行百里,不得一餐。
有一个“车笠之交”的故事,说是有一年,再度北上省亲的方观承正独行在山东道上,杭州人沈廷芳与海南人陈镳恰好一同乘车赶往京都应试,这两人看到年轻的方观承一路随车徒步而行,衣冠欠整,劳顿疲惫,但头角峥嵘,举止端严,不由相问。交谈中,沈廷芳与陈镳二人得知方观承身世、经历,深表同情,于是邀请他一道乘车赶路。问题是车厢狭小,仅能容两人,于是,他们决定一路上每人轮流步行三十里,乘车六十里。三人就如此一路风尘到达京城。沈、陈二人与方观承分别时,又送给方观承新衣毡笠,以御道途风寒。几十年后,已经身为封疆大吏的方观承得知沈廷芳(后官翰林院编修、御史)、陈镳(后官云南首府官)赴京述职途经其官邸驻地,便立即派人将沈、陈二人请到府上,故人相见万分感慨,忍不住涕泪纵横。一段逆旅互助奇情,传为千古美谈。
方观承,奇人一个。
方观承1752年任直隶总督时,视察广平府蝗灾,留宿清晖书院所作,诗句尽情歌颂广府城下十里荷香的优美风景,既是有价值的书法艺术,又是对当时广府美丽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是一件有双重意义的历史文物。碑高1.8米,宽0.8米。碑文诗云:“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落款是:“勘蝗次广郡,宿清晖书院荷亭有作,时乾隆壬申六月十日,宜田方观承。” 方观承碑,原在永年古城外东北隅清晖书院内,现保存于城内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