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耒、方观承及其他1

(2011-10-29 07:34:50)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潘耒、方观承及其他1

我楚狂人

前几天去吴江参加了一个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座谈会,吃饭时偶尔谈起明末清初的吴江学者潘耒,说起他的事清,有些朋友流露出不屑之色,其实这事很复杂,并非一两句话说得清。如潘耒情况的还有桐城方家的方观承,这在清初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我愿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遗民与遗民二代的道德标准

在明末清初,遗民有遗民的道德标准,遗民二代有遗民二代的道德标准;遗民以事清为失节,遗民二代事清就不算失节。这就是为什么侯朝宗参加清朝科举被人唾骂,而黄宗羲不反对自己的儿子参加清朝科举的原因。

那么,潘耒、方观承是遗民还是遗民二代?是不是遗民,主要看是不是曾身受“国恩”,也就是有没有明朝的功名。根据这个标准,曾经高踞显位的钱谦益、祁彪佳就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遗民,因此祁彪佳沉水殉国就是忠臣尽节,而钱谦益降清并又心存反复就是贰臣。那么顾炎武、黄宗羲、侯朝宗他们呢?在明朝没有做过官,也没有考取进士,似乎不算“亲沐国恩”,但是黄宗羲、侯朝宗都是世宦之后,叫做“世受国恩”,顾炎武也因为参加复社,深深卷入明末的政治斗争,不是官也是政治人物,那么就是遗民;所以顾炎武、黄宗羲坚持不事清就是全大节,侯朝宗参加清代科举就是失节。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来看潘耒、方观承如何?潘耒的哥哥潘柽章在庄廷鑨史案中惨遭凌迟处死,举家流放宁古塔。方观承的曾祖、祖父、父辈都因为《南山集》案株连,曾祖戮尸,祖辈父辈悉数充军宁古塔,基本上全都客死异乡。潘耒本人,因受牵连,流放宁古塔。方观承弱冠之年,徒步万里探亲,备极艰辛。潘方两家因为文字狱与清廷有血海深仇,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不是遗民与否的标准。潘耒生于工业公元1646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那一年,金陵的南明小朝廷已经覆灭,明朝残余势力云南的隆武小朝廷和福建的唐王势力还在作最后挣扎。因此,潘耒是生于清初的,他与明王朝没有任何政治牵连。所以潘耒事清没有任何可以责备的。在这个问题上,即使他的老师顾炎武、王锡阐这样遗民情结极其严重的人物对他也没有任何指责,这就是遗民的道德标准问题。至于方观承,更是晚到1698年出生,也就是清康熙三十七年,严格讲连遗民二代也勉强,几乎就是遗民三代了。这就更无可指责了。

但是这个问题也有例外,如诗学大家叶燮是遗民二代,也曾出仕做过清朝的县令。他的学生应该是遗民三代了,但是他的学生张锡祚、薛雪就有很强的遗民情结,对清朝持强烈的不合作态度。这是个案,不是当时的道德标准。不足以此为据。

因此因为潘耒等辈事清而对之有微词是毫无道理的,这是一种毫无理由的苛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江村纪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