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秦峰塔

标签:
苏州掌故文化 |
分类: 苏州夜话 |
千灯秦峰塔
——娄江漫语之十八
我楚狂人
江南多塔,这还是“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时代形成的格局,所以江南古塔大多始建的年代在齐梁时期,其中就包括昆山千灯镇的秦峰塔。千灯秦峰塔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屡毁屡建,现在见到的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重修的样子。即使从重修之日算起,秦峰塔也是千年古物了,是昆山境内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昆山陈墓(现改名锦溪)任教,我们学校与千灯中学虽然隔湖相望——我们在淀山湖西,千灯在淀山湖东——但是却是对口交流的友好学校,经常互访,比比乒乓,下下围棋。也就是这个时期,我多次见到千灯中学校园里的亭林先生的庐墓,也见到了荒草漫烟中秦峰塔。
秦峰塔在千灯镇尚书浦西延福寺内,始名“秦驻山塔”,因“秦驻山”而得名。所谓“秦驻山”就是一个小土墩,我在《千墩考》里曾经说过:
据清陈元模著《淞南志》载:昆山县东南36里,川乡有水曰千墩浦,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故名千墩。那么千墩镇就是因水得名的了,此说可以成立。我翻检明末史料,多述“千墩”这个地名,当时地名应该无误。
地方史料云,清宣统二年(1910年),千墩易名茜墩。其由来传说有二:一谓文人根据谐音雅称;一谓因墩上长满茜草之故。我看都解释得通。1968年我在插队昆北时,见到有人这样写“茜墩”的,可见这个地名确实用过的,而且也是改名未久才会出现这情况。但是乡人写字总是图方便,“千灯”二字比“茜墩”二字实在好写许多,所以这个莫名其妙的新地名就被人接受了,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我以上的观点,“秦驻山”这个土墩也就是“千墩”之一了。民间传说,相传秦始皇赢政统一中国之后,南下巡视,曾驻跸于此,因而得名秦驻山。塔以山名,顺理成章。后有好事者认为塔名欠雅,便将其更名为秦峰塔。这与“千墩”改名“茜墩”一个道理。
秦峰塔是一座楼阁式方塔,砖木结构,四面七级,底层有副阶,通高39.98米,占地面积87.8平方米。整修前,塔整体向东南倾斜,自2层起,平座与塔壁外墙根部均出现了0.46厘米~2.1厘米的裂缝,沉降斜度达15度以上,出现了安全隐患。1994年,千灯镇政府斥资百万整修一新,采用先进工艺保证其安全性,同时尽量使用原构件,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原貌,对塔进行了维修,重铸塔刹,修复塔衣、腰檐、平座、栏杆、楼板、平梯,恢复了“宋塔”风貌。现在塔下的延福寺也已经重修完工,有善士供奉汉白玉佛像,蔚为壮观。秦峰塔本为延福寺的组成部分,同为梁天监二年始建,同在大中祥符元年重建,只不过“文革”中寺院被毁而寺塔幸存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延福寺是前塔后寺的布局,据说这是唐代之前的佛寺格局,没有考证过,不敢乱说。寺内两株千年古银杏,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叫人赞叹不已。
秦峰塔是千灯镇的镇徽,当地人把秦峰塔、亭林墓,少卿山合称“千灯三宝”。1957年秦峰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建筑。今日的秦峰塔飞檐灵动,铁马叮咚,让人顿生思古之幽情。
我的朋友昆山陈兆弘先生曾经有专文详细介绍秦峰塔,如果看了我的小文章不过瘾,不妨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