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游记 后记

标签:
人文/历史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浙游记
我楚狂人
我的《浙游记》告一段落了,长长短短写了四十二篇,最长的写绍兴的,有一万三千多字,短的也有近千字,算起来大约十万字(连前言后记101473字)吧。初写时根本没有想到会写这么多,因为不盘点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浙江走了那么多路。同样是邻近省份,山东、安徽我都没有走到许多地方,而偏偏浙江去的次数多,走的地方多,莫非因为江浙文化同源的缘故?也不尽然。算起来,苏北基本上是受中原文化影响更多些,苏南本来是百越文化一脉,但是自泰伯、仲雍奔吴以来,中原文化就输入吴中了;经过了延陵季子的主动借鉴学习,言偃的努力传播,吴文化实际上已经融合于中原主流文化更多些了。而浙江则不同,是更纯正的百越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输入的抗拒也更加顽强些。这从大禹会稽诸侯,杀防风氏立威,最后身死会稽山就可以知道其斗争之惨烈;吴越争霸则是延续了这种争斗。这就是秦汉时代会稽郡郡治设在吴(苏州)的原因了——对越地的不放心。而东汉会稽太守鉴湖之父马臻被害,实际上就是越地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的一次较量。当郡治从苏州(吴郡)分出,搬到绍兴(新的会稽郡)时,才是越地正式融入主流文化,并被放心的时候。所以,在漫长的远古年代,吴一直是中原管辖越地的代理人,这才是吴越的文化联系。所以,苏南人,特别是苏州人,与浙江人感情上更亲近些。
苏南少山,而浙江多山;苏南水流平缓,而浙江多湍急江水溪流。邻近的地缘而迥异的地貌,吸引了众多苏南人到浙江旅游,这也是我屡屡到浙江的重要原因。而自古文人雅士留下了多少篇什供人品味,“唐诗宋词之路”由此产生。中国多次划江而治的分裂时代,苏南是前台,浙江是后台,后台的历史隐秘,留下诸多叫人回味的秘辛。而今天在经济大潮中浙江人的精明强干,浙江人的胆略,也叫自持稳健的苏南人不住惊叹。好像江浙人在许多方面都是互补的,这也是魅力之所在。
喜欢浙江的山水,喜欢浙江的文化,喜欢到浙江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