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镇记6蓝印花布式的乌镇

标签:
人文/历史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浙江古镇记6
——浙游记之四十二
我楚狂人
二、蓝印花布式的乌镇
乌镇是浙江旅游开发较早的文化古镇,是“周庄模式”的封闭经营的古镇,现在名列旅游热点“江南四大名镇”之一。
乌镇属浙江嘉兴市桐乡县,曾名乌墩和青墩,在古时“乌”与“青”在好多场合是同义词,如“乌发”又称“青丝”。王雨舟《二溪编》云:“乌镇古为乌墩,以其地脉坟起高于四旷也……”这说的“墩”字。水乡多名“墩”,如苏州昆山之古镇“茜墩”(即千灯),还有乌镇附近村子有“红墩”、“紫墩”皆此类。那么“乌”呢?一说是“越王诸子争君长海上分封于此,遂为乌余氏,故曰乌墩”;一说“因土地神乌将军而名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青之名。此数说或无证,或附会,或不可考,卢学博编修《乌青镇志》一一批驳。卢氏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乡贤在《乌青文献》中提出的:“乌墩、青墩之名,其从来远矣……大都江山自开辟以来,何有其名字?皆世谛流布相承耳,……是为山水传神写照语也。乌青之义盖类此。”我以为这种说法还是有根据的,这里古时就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小地方,乡人根据景色特点,随意起了“乌、青”之类的地名,形成小镇后就以此名镇,如此而已。所以“六千余年悠久历史”云云,纯属广告,不必当真。秦时,乌镇属会稽郡(郡治今之苏州),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朱洪撰并书,吴晔篆额)是文献中首次出现“乌镇”这一地名,
乌镇是1999年开始搞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我与我的语文组同事在2001年第一次去乌镇,见到了草创中的乌镇旅游,尚属“试营业”阶段,当时的乌镇还没有热闹起来。乌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我们第一次去时,还只有东栅经营旅游。
乌镇的“恢复”是化了大力气的,剔除了不合古镇风貌的新式建筑,把从农村拆移过来的老房子补上空缺;老房子基本做到“整旧如旧”,没有太多的翻新痕迹,街景以板门民居为主;铺设了石板街,安排了下水道;一些有特色的店铺(如镇口的中药铺、下塘的当铺)、民居(如茅盾故居)作重点整治;搞了一些特色项目,如土特产“三白酒”的工场,可供游人观赏制作流程品尝新酒,兼营出售;蓝印花布的染印工场,供游人观赏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认识“蓝草”,体验染织,还能购买蓝印花布工艺品;还有专门展示收藏古代雕花床的“百床馆”……总之,构想比较好,起点比较高。特别是第一次去了茅盾故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此后,我又多次去乌镇,乌镇的门票似乎越来越贵了。现在的乌镇二期工程(西栅景区)已经整修开放了,开放的面积更大了,旅游项目更多了,旅游设施更好了。从2003年开始,启动省级重点项目乌镇古镇保护二期工程(西栅景区),西栅景区内保存有各类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度达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余。内有纵横交叉的河道近万米,形态各异的古石桥72座,河流之密和石桥之密在全国古镇罕见。乌镇的水乡特色还是很浓的,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现存古桥还有30多座,如西栅的通济桥、仁济桥,中市及东栅的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的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的梯云桥和利济桥等。这些桥最早的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石板小巷、枕河水阁、石驳岸,这些与古桥一起成了乌镇的主色调。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一文中这样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这就是茅盾梦里的故乡。自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这里读书以来,乌镇的文脉悠长,名人辈出,茅盾只是一例。
乌镇的姑嫂饼、三白酒、熏青豆、臭豆腐远近闻名,名不虚传。
2010年4月9日,乌镇成为全国AAAAA级景区,这是浙江省第4家,嘉兴市首家。但是,不知怎样,再去乌镇,看到熙来攘往的人群,看着合理漂亮的游船,看着金碧辉煌的古戏台,我已经找不到第一次到乌镇的感觉了。
乌镇就像一块蓝印花布,虽然古趣盎然,毕竟翻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