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惊人的宁波阿育王寺
标签:
人文/历史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气势惊人的宁波阿育王寺
——浙游记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宁波多名寺,我到了阿育王寺和天童寺,还有报国寺没有去。宁波的阿育王寺是我国现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坐落在今宁波市区东20公里,地属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在鄮山分支育王山之西麓。面对玉几山,左界育王岭,右是赤莹山峡谷。三山拥处,古木参天,修竹蔽日。古刹就在山坳间,游人到此,如入桃源。
阿育王(Ash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强大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也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他一生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称为“黑阿育王”时代,是他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使用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的时代。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其后半生称为“白阿育王”时代,他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使佛教成为印度国教;同时也没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阿育王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拥戴下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阿育王亲到各地去朝礼佛的圣迹,修建佛塔,访问有名的大德高僧, 又在全国的名胜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导,使大众都能看到佛的教诲。这些文物成为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无比瑰宝。因此阿育王被尊为佛教的护法神。
阿育王舍利塔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宁波阿育王寺此其一,即西晋会稽鄮县塔,也是迄今仅存的一座。传说释迦摩尼真身舍利仅有三颗,一颗在印度,一颗在北京,再有就是阿音王寺中的这一颗。宁波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一般认为创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有资料记载,西晋太康三年(282),高僧慧达求得舍利宝塔于鄮山脚下,遂于其地结庐守护,为阿育王寺之创始。另据史载,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为了保护佛国珍品始建塔亭覆护,所以后世有人把义熙元年(405年)作为阿育王寺的创始之年。南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又建三级木浮图,并创建殿宇,初具寺庙规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又兴建殿堂楼阁,并赐寺额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
阿育王寺为天下名刹,称之为“六殊胜八吉样地”。 北宋仁宗赵祯,曾请阿育王寺大觉禅师怀琏,在化成殿询问佛法大意,并赐颂诗17篇,留住数载。直到英宗赵曙即位,才恩准大觉禅师回山,并赐诏一道,内有“凡经过小可庵院,随性住持、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等语。大觉禅师回阿育王寺后,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建造了良奎阁,用以供藏仁宗的御书偈颂和英宗的手诏。宋哲宗元祐元年,苏轼撰《宸奎阁碑铭》一文,详述建阁经过。现宸奎阁已毁,《宸奎阁碑铭》尚存舍利殿前。南宋嘉熙元年(l237年),宋理宋就把其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诏定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 明清之际,佛殿数度倾圯。现存寺庙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钟重修。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现存的阿育王寺主体建筑都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2.41万平方米。阿育王寺坐北向南,背靠青山。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二山门、放生池(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中轴线由南而北递次升高,共分四进院落。天王殿前有宏大无比的放生池,是我见到的规模最大的放生池,气势宏大。放生池后是天王殿七间,通面宽30.36米,通进深18.20米。中轴线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均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舍利殿屋顶盖金黄琉璃瓦,内有天下闻名的舍利塔。中轴线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
寺内有二塔,一塔建于山上,俗称上塔,一塔建于山下,俗称下塔,上塔已残。下塔建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高约36米。寺内另存有唐、宋碑刻,唐石雕造像等,并设有宗教文物陈列室。
大雄宝殿系清康熙年间重建,殿上有乾隆书“觉行俱圆”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有石雕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嵌镶塔亭,塔身青色,五层四角,四面窗孔,每层雕菩萨神像,内顶悬宝磬,舍利珠挂在其中。舍利殿前上方有宋孝宗御题“妙胜之殿”,殿内栋上有宋高宗的“佛顶光明之塔”。殿后壁嵌有四块唐代石雕“风、调、雨、顺”四天王,极为珍贵。法堂左右壁上嵌有清乾隆御题诗并新定法号及位次的十六尊者石刻。藏经楼上藏有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蹟砂版大藏经》等等,均为难得的珍品。寺内有全省仅存的两座元塔,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每层置腰檐、平座,底层四周有围廊。阿育王寺多碑刻,现存唐、宋、明、清、民国及现代碑刻58块。其中以唐范的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苏轼书《宸奎阁碑记》和宋张九成书《妙喜泉铭》最为珍贵。
2006年5月25日,阿育王寺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