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塔巍巍说巾山

标签:
人文/历史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群塔巍巍说巾山
——浙游记之十七
我楚狂人
我还是喜欢把临海叫做台州,因为我心目中的台州应该是那样古色古香的。我先后三次到台州,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的最后一天,路桥的朋友开车送我们到台州古城一日游,我们到了江南长城、东湖和台州府城老街,我都已经有文章记载了。1986年夏,我独自从黄岩到台州看望朋友,朋友住在府城一条僻静的老街上。当年来去都要翻越黄土岭,所以在朋友家匆匆吃了一顿便饭就赶回黄岩了,只是等车的间隙在东湖边漫步。而1985年我第一次到台州,则是与老友周秦贤昆仲一起去了巾山。
巾山就在台州(临海)市区的东南隅,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山水相映,颇有气势。巾山山顶有双峰,为东峰和西峰,两峰相距五、六十米,为巾山的最高处。巾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城徽式的景致。
巾山又名巾子山,相传南朝道士华胥子也即皇华真人曾在山上炼丹修道,历经磨难,终于得道成仙。西峰塔下西侧有个华胥洞,相传即为华胥子修炼处。华胥子驾鹤仙去时,一阵微风,将他的头巾吹落,飘然而下,遂成巾山两峰,山形如巾帻(也就是古人的一种帽子)。这就是这座山被称之为“巾子山”的缘由。东西两峰之间的一块石壁上,有摩崖石刻“遗巾处”三字在壁,旁边有块平坦的巨石,人们称之为“仙人床”,石壁上方刻有一个桌面大的“佛”字,在这下面有“巾山摩崖”,屈映光在此处题有“通幽”二字。
巾山以群塔称奇,一山四塔,举世罕有。东西双峰于唐代始建有双塔,宋嘉定年间的《赤城志》记载:“两峰如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现在的双塔是后世重建的,东大塔重建于清同治年间,临海人称双塔为大塔、小塔,大小双塔又称“文峰塔”。东大塔为“壁内折上”结构,下部用砖砌须弥座,每层塔身隐出角柱、额枋、槏柱、串枋等,腰檐叠涩而成。塔刹呈葫芦形制。大塔螺旋中空,内有石级盘旋而上,可以登顶远眺;小塔实心。我们当年曾登大塔远眺,临海全市,尽在眼底。
在巾山西麓又有双塔,即南山殿塔和千佛塔。在巾山两峰南侧有座南山殿,殿前有长阶,石阶下有座戏台,戏台南面高矗着是“南山殿塔”。据说此塔是为纪念唐玄宗时抵御安禄山,死守睢阳城的张巡元帅而建。现在的南山殿塔重建于明代。巾山东大塔、南山殿塔均为六面五层,楼阁式砖塔。南山殿塔外形规整,每层每面辟壸门,塔身以平砖一道表示平座、额枋,非常简洁。塔身表面原来可能还绘出角柱、间柱等。腰檐用菱角牙子结合平砖相间叠出,檐角有起翘。塔顶较平缓,塔刹已毁。
在南山殿的北面,有多宝塔,即千佛塔。千佛塔是台州境内现存唯一的元塔,在历史上,曾是天宁寺(古龙兴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曾叫作龙兴寺塔。此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塔共七级六面,高28.66米,勒脚边长各面不甚相同,一般为3.06米左右。每面都模压烧制之佛像砖贴面,共有佛像1003躯,故名千佛塔。塔顶毁坏,故俗称“癞头塔”。(后来1999年修缮时恢复了葫芦顶)。塔内原嵌有元僧淳具建造多宝塔发愿文塔砖一方,砖长0.38、宽0.19、厚0.075米,文12行,行8-13字不等,共110字。现藏临海市博物馆。其塔内中空,从第一级起,每级都设有一个壶门;从第二级开始,每级每面除虚门外,均设有壁龛。但是当年千佛塔处危险状态,不可登临。千佛塔为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它不但在艺术上是件罕见的珍品,而且在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常盘大定在其所著的《支那佛教之研究》第六卷《支那文化史迹》中刊有摄于1922年前后的此塔照片和介绍文章,文章称:千佛塔“巍然雄豪的风姿还依然存在,特别是壁面的千佛砖,进一步体现了它外观的庄严美”。此外,日本的《东方美术大观》等杂志亦载有此塔的照片及介绍文章。
游巾山,看群塔,东南西北都可上山。东从灵江大桥北侧小固岭登山,由东向西游;北从老电厂东面,可拾级而上;西从老南门——兴善门东北面的城墙道口起步;南从临海师范山脚上山;游客可任意选择。我们当年是从东路灵江大桥北侧小固岭登山的。
巾山除群塔外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如华胥洞、仙人床、仙人桥、南山殿、读画阁、三元宫、藏经阁、杨节愍公祠、不浪舟、中天斗、小寒山遗址、岚翠亭、玉辉堂、望江楼、居士林、佛灵岩、金鸡岩、茅庵岭等。自古多有名人登临留题,宋代诗人戴复古题翠微阁诗云:“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当年我也留诗云:
张巡庙
群塔巍巍此水城,风清林暗客心惊。
千秋忠义说英气,万代姓氏留赤诚。
斩指豪雄轻献首,悲歌乐师怒挥筝。
堪伤将军徒断舌,英雄何必论败成。
2009年底我到临海,巾山正在大规模整修中,不知整修后的巾山会怎样?
附言:后面应该是几篇旧稿,《江南长城可自许》、《东湖波光更胜昔》、《临海老街古意香》、《此山真堪仙人居》、《重到天台》,不重复发了,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