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苏州诗学大家叶燮考6
(2011-03-03 07:30:05)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学术争鸣 |
清初苏州诗学大家叶燮考6
我楚狂人
六、叶燮门下奇特的遗民情结
叶燮是“遗民二代”,那么叶燮的学生应该算是“遗民三代”了。从清代初年的社会情况来看,基本上没有所谓“遗民三代”的问题,因为到了“遗民三代”遗民情结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在叶燮的部分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遗民情结,而且是很重的遗民情结,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张永夫和薛雪。
张永夫名锡祚,永夫其字,以字行。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死于雍正二年(1724年),与盛锦、黄子云、沈盘同称“灵岩四诗人”。毕生作诗500余首,编为《锄茅集》,自云意在“锄尽天下之茅”。现苏州市博物馆藏有康熙年原刻本,世不多见。张的诗风酸苦,近晚唐风格,是一位有特色有建树的诗人。后人评他为“灵岩三家”(按:另两家是盛锦、黄子云)诗人之首。张永夫其墓灵岩山香山溪北侧,墓碑云“诗人张永夫之墓”。另有短碣曰:“再来人之墓”,今不存(“文革”中尚见)。他一生困顿,拒不参加清廷科举,更是拒不受清官府所赠财物,饿穷而死。张永夫一生足不出吴门,手自稼穑,贫无子息,妻先亡,其后事是友人黄子云(即黄野鸿,著有诗话《野鸿诗的》)操办的。相传其死后十余年,其“后身”又来寻黄子云,出金百两,还清旧日所欠乃去,故有“再来人之墓”的墓碑。
张永夫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20岁之前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资料能确切说清他是何处人,出身如何;死后又是“再来人”,真是奇特之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张永夫是不承认自己是清朝“子民”的,一是拒不参加科举,甚至连生员(秀才)也没有考;二是贫病之至也拒不接受官府的资助,大有“不食周粟”的风骨;三是遗命墓碑书“诗人张永夫之墓”,而不缀以“清”代,以示不降清,这与吴梅村的墓碑“诗人吴伟业之墓”的用意一样的,只不过吴是悔恨,张则决绝。联系他的诗集名《锄茅集》,联系他的轩名“啖蔗轩”(甘甜自知之意),张似乎与清廷有深仇。但是,张永夫不说,叶燮也不说,也许就是永久的秘密了。
与张永夫关系最密切的同窗是薛雪。薛雪(1661~1750)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苏州吴县人,与苏州名医叶桂(叶天士)同时而齐名。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薛雪性情狂傲,行事古怪,叫人难测。薛雪的事迹大多可以从他的朋友袁枚的笔记中找到。袁枚的《随园诗话》中记载了薛雪匪夷所思的高超医术,简直到了生死肉骨的地步。薛雪行医,贫寒百姓他可以施医施药;王公贵族,若是惹了他不高兴,即使医酬千金也不愿出手。整个是一个狂生。薛雪第一“奇”是医术独树一帜,与当时大名鼎鼎的叶天士旗鼓对垒。据说还弄出什么扫“扫叶庄”与“踏雪斋”针锋相对,也是吴门医派的一大趣事。薛雪的第二“奇”是行事不讲情理,全凭好恶。他的老师叶燮,他的朋友袁枚都曾出仕,没见他说什么怪话。但是他的师兄沈德潜一出仕他就与之绝交,满心的瞧不起。
薛雪与叶天士的争斗,表面上看是学术之争,门户之争,实际上是薛雪不满叶天士为清廷服务,并为清廷褒奖。这个只要看他对出仕后的沈德潜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了。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谜团,为什么叶燮短期出仕后就绝意仕途了,难道罢官是正中下怀,找到不仕清廷的借口了?为什么叶燮的学生沈德潜要到老师死后60多岁才出仕,难道老师生前有什么说法?为什么沈德潜出仕后薛雪要对他“鸣鼓而攻之”,难道沈德潜违背了什么约定?
叶燮门下的遗民情结是不合情理的,肯定有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这个有待进一步寻找新资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