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明末三大思想家“晚岁变节”说1
(2011-02-28 07:33:04)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学术争鸣 |
驳明末三大思想家“晚岁变节”说1
我楚狂人
近来有些人喜欢故作惊人语,往一些先贤身上泼脏水,批岳飞,批文天祥,现在又轮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了,扣上的帽子是“晚岁变节”。这真是无知者无畏啊!知道明末清初的历史是怎么写的吗?知道何为变节吗?知道这些思想家对前明的批判吗?如果不知道,或者只是根据基本“正史”甚至几本电视剧来下断语的话,不免就太悲哀了。明末三大思想家是超越了他们的时代的,他们的思想深度远不是变节或不变节能概括的。我们不把问题说得那么深,就说这三位大家对清廷的态度吧,所谓“晚岁变节”说实在不值一驳。
先说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弘光朝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世人尊称为亭林先生,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说顾炎武“晚岁变节”的主要依据是他的外甥徐氏三弟兄。昆山徐氏三弟兄在清初大有名声,一门兄弟“三鼎甲”,荣宠无比。徐氏三兄弟老大徐乾学(1631--1694),字原一,号建庵,康熙九年(1670)探花,老二徐元文(1634—1691),宇公肃,号立斋,一说建斋,科名最早,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第一名状元,当时他年仅21岁。老三徐秉义(1635一1711),字彦和,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一甲三名探花。昆山三徐都官至尚书、侍郎的高官,尤其是老大徐乾学,官拜大学士,著作等身,在官场长袖善舞,权势熏天。
昆山三徐确实有帮助清廷拉拢顾炎武的举动,这是明显得到康熙皇帝授意的。这样就有了徐乾学邀舅舅顾炎武进京的事情了,于是也就有了顾炎武骂宴的事情。当时徐乾学见到舅舅顾炎武进京,只觉脸上飞金,于是就大摆筵席,广邀宾朋,宴请顾炎武。不料顾炎武当众开骂,借题发挥说,请客干吗放在夜晚,偷偷摸摸活像做贼。弄得不欢而散。徐乾学也知道事不可为,放任舅舅顾炎武离京了。这就是顾炎武应徐氏兄弟之邀,进京的真相。
顾炎武在明亡之后,参加了惨烈的昆山抗清“翻城之役”,此后先在淮上联络抗清义士,后来长期在西北山陕一带进行抗清秘密活动,我们可以从顾炎武的《复庵记》里隐约得到信息。顾炎武的《复庵记》里这样写: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须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日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于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以上是节选的《复庵记》这篇短文的第一节和第三段。第一段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复庵主人范养民本是明室东宫伴读太监,为了寻找被李自成裹胁,乱军中失散的思宗仅存的血脉太子及永定二王而尾随至陕。结庐华山,名为复庵,“复”者当然是“匡复”之意。而尤可注意的是“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这一句,明白告诉我们,复庵就是抗清的联络站。
第三节是亭林先生的抒情文字,他看到的(不如说是“神遇”的)是“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的雷首山,“介于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的绵上山,其“不食周粟”之志跃然纸上。
那么顾炎武在山陕一带活动多年,直至年近古稀坠马身亡,到底在干什么?《清代野史笔记大观》有关文字给了答案:为抗清活动筹款。在郑成功、张煌言“翻江之役”时曾经聚集了大批财物运往江南,可惜未能赶到,郑成功已经败退了。
综上所述,顾炎武是自始至终与清廷为敌的,清廷笼络不成,只是忌于先生盛名而不敢加害罢了。昆山三徐是三徐,顾炎武是顾炎武,不得混为一谈。顾炎武与隆武帝、永历帝、郑成功等抗清力量长期保持联系。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军砍断手臂,养母绝食殉国,两个弟弟都被清军杀害。顾炎武与清廷有血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