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夫子言子刍议3

标签:
人文/历史苏州掌故文化 |
分类: 学术争鸣 |
南方夫子言子刍议3
我楚狂人
言偃做事相当谨慎,他的同学子贡评论他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虑,所以行动就不出差错。他的老师孔子则评论他:希望有才能就学习,希望有知识就多问,希望有满意的结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帮助就要有准备,这四点,言偃都做到了。
言偃善识人,《论语》记载: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而这个澹台灭明正是孔子舍弃的学生,原因竟然是因为澹台灭明太丑。难怪孔子闻言,就要自我批评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事实证明,言偃是正确的。综合《史记卷六十七
公元前446年,倦游的言偃终于要回家了。言偃从弱冠游学鲁国成为孔子门人,直至花甲之年才回到家乡。言偃在江南故乡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三年。是什么原因促使言偃在人生的黄昏离开生活了几乎一辈子的鲁国,回到江南的呢?没有确凿的资料记载。我以为,也许是他感觉到了人生的黄昏景象,他要“狐死首丘”,归葬故里。这也是“礼”!也许在他的心底里始终响着老师的这样一句话:““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偃要用余生最后的力量实现老师把儒家的学术思想传播到江南的梦想,即使来日无多。
言偃到鲁国去时是籍籍无名的少年,归来时已是负有盛名的学者,引起了轰动,有资料记载,“吴中弟子从之游者以千计”。
从南归到去世,短短三年时间里,言偃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讲学。言子清醒认识到中国社会已从“天下为公”的时代,发展到“天下为家”的时代。虽然当时“大道既隐”,那种“大同”社会的美好生活已无法求得,但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小康”之治,还有可能争取的。这使言子在教育的起点上,有了坚定的社会理想。在教育的目的上,有明确的经世致用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言子除能用“六艺”和《论语》等对弟子进行基础教育,还能用三代典章培育传人。而这门绝学,唯言子得以独传。在教育方法上,言子有特别的重本传人之术。言子采用礼乐之教,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于孔子之道,使学者从小陶冶关心国家、爱护人民的道德操守,把握和运用治国安民的道理。言子施行“小康”之政,既重视学龄期间的青少年教育,更重视对社会上取得官职的“君子”和民间百姓的成人教育。很有点“终身教育”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