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夫子言子刍议1

标签:
人文/历史苏州掌故文化 |
分类: 学术争鸣 |
南方夫子言子刍议1
我楚狂人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确凿的江南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后世尊为“南方夫子”的言子。言子名言偃(公元前506-公元前443)①,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吴国琴川(今江苏常熟)人,史称“北学中国,南方一人”。言偃小老师四十五岁,是孔子晚年学生的佼佼者,名列孔门“十哲”之一。所谓孔门“十哲”,就是后人评定的孔门最杰出者,分别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所以又称言偃(子游)“十哲第九人”。
言子的事迹,见于《史记卷六十七
我们钩稽《论语》、《礼记》诸典籍,言子的面貌就逐渐清楚了。在有关言子的记载中,最详尽的一段史记见诸《礼记》:“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兄,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足谓小康。’”这一段文字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孔子刚参加腊祭(十二月时猎禽兽岁终祭先祖的一种活动),仪式结束,孔子站在祭坛外,长叹一声。在旁的言偃问道:“老师啊,干嘛叹气?”孔子说:“王道的盛行,夏商周三代的英才们,那是我孔丘没赶上那个时代,但是我一直在追求着实现那样的理想。王道就是天下为公,王道就是出于公心选拔贤能者治理天下,王道就是讲究诚信和谐。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不只是爱自己的亲属,养育自己的孩子。这世间才能让老人又好的归宿,壮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孩子能健康的成长。能让男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女人都有自己的归宿,那些孤寡者、残疾者、疾患者都能得到扶养。社会的财物共同拥有,合理使用;人人为共同利益出力,那就会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况了。这就叫做大同世界,就叫做天下大同。但是如今,王道不复存在,天下人各顾自家,爱护自己的亲属,养育自己的孩子,财物人力都为自己发挥作用。那些个领袖人物制定了礼仪,用城池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用礼义来当做纲纪,用来确立君臣名分,让父子敬爱,弟兄和睦,夫妇同心。从而设立各种制度,从而建立区域管理秩序,任用贤能和有勇力的人来管理,为自己建功立业。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因此就被选中了。这六位君子无不谨守礼义,用来彰显自己的仁义和诚信,用仁义和谦让为百姓做榜样。如果不这样,当执政者离开时就是一场灾祸。如能这样,足可称小康世界了。”这段话主要是孔子对子游的长篇大论,子游是听众。这篇长篇大论的核心是孔子谈了自己对“大同”的认识和理解。这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一是孔子为什么要对子游发表这通议论,二是“大同”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何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