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论吴季札2

(2011-02-01 08:24:28)
标签:

人文/历史

苏州掌故

文化

分类: 学术争鸣

初论吴季札2

初论吴季札2

我楚狂人

但是,季札在吴国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代价是惨重的。《公羊》襄公二十九年载:“谒(诸樊)也、余祭也、夷昧(余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札的礼让居然造成了三位兄长的早逝!“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最后竟然造成了骨肉相残,这就与季札的本意相去甚远了。季札在阖闾继位之后“终身不入吴国”,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在反思,反思自己的做法造成的局面。这是很无奈的事。

如果熟知苏南史料的人,会惊奇地发现,吴季札被苏州、无锡、常州三地不约而同地确定为“乡贤第一”。苏州当然因为季札是吴国人,理所当然就应该是苏州乡贤;无锡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无锡属县江阴申港浦有季札墓,有天下闻名的“十字碑”;也许常州的理由最充分,“延陵季子”的封地延陵就是常州的古地名,常州下属丹阳九里村有季札祠就是明证。《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  任延传》载:更始元年(公元23年),“拜会稽都尉……及到,静泊无为,唯先遣馈礼祠延陵季子。”可见季札祠当早在西汉就有了,世人笼统地说季子庙始建于秦汉。现存的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修的《延陵九里庙志》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手抄本载“延陵季子庙在延陵镇西北九里,即吴季札祠也”。该本转引了南朝刘宋朝山谦之《丹阳记》云:“庙有三,南庙在延陵东郭外,北庙在武进博落城西,西庙即此是也。东汉会稽守第五伦谓宜简于一,惟存南庙,而二庙被毁,其后人悉更复之”。可以推知延陵季子庙在东汉前就已存在,有南、北、西三庙。南庙在“延陵东郭”,就是现在江阴的申港了;北庙在武进博落,这两处现在都有遗存。后来东汉会稽守第五伦将三庙简化为一,北、西二庙被毁,这样丹阳的季札庙就香火独盛了。

西晋时,晋陵太守殷仲堪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刊碑立赞,所作“谒季子庙碑”称季子庙“虽复经五代,年积千祀,而坟垅勿剪,庙宇长存”。

南朝刘裕立宋称帝后,曾令毁淫祠,但强调“先贤及以勋德立祠者,不在此类”,“其名贤先哲,详加洒扫”。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延陵令王僧恕谒季子庙,他所见的季子庙是“甘棠未剪,知东周之美政;庙宇修存,信京吴之流庆。乃增重阶以背冈,开修道以临溪。松杨荫映,秋草连绵,四井地穴,百沸天涌。封朱表以旌衢,望绿碑而骈列。”

至唐中宗时,“吴楚之俗多淫祠,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但季札庙仍被保留。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季子庙改修,改非由典礼而制季子祠像设东面之格局,将祠像“列于轩厢,陈于正寝”,润州刺史萧定作“改修延陵季子庙记”,由前试大理寺直张从申书,延陵巡检供奉官张从应监刻于传为孔子所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丰碑之碑阴。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还建堂加以保护。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8年),哲宗赞季札“清风足以竦万古之人心,高节可以励千载之愚俗,礼宜褒宠,以善风化”。特赐季子庙“嘉贤”之号。自此,九里季子庙又有“嘉贤庙”之称谓。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邑之豪欲将“历年既久,隆者挠,巩者摧,采色者昧剥而不可观,瓦腐墉圯,上雨旁风”的季子庙“因旧址鼎新之”。虽因金兵入侵,工程一度中辍,而倡修者诚心不移,终于在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使庙貌轮奂。

元明清历朝季子庙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扩建。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新建让王楼、设兴让堂。堂内立季札兄弟、季子夫人像;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建上山门、下山门,造廊房64间等;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修建正殿、整修廊房90余间;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秋,按庙旧况……翻新油漆,工程连续五年,使季子庙焕然改观。前后五进,廊房环绕,共有九十九间半,规模空前。

初论吴季札2

初论吴季札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论吴季札1
后一篇:除夕话井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