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论吴季札1

(2011-01-31 08:34:45)
标签:

人文/历史

苏州掌故

文化

分类: 学术争鸣

初论吴季札1

初论吴季札1

张长霖

江苏江阴申港浦矗立着一块高大的墓碑,上书“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是个古篆大字,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十字碑”,据说这十个古篆大字就是圣人孔子手书的,是孔子书写的唯一的墓碑。延陵季子就是季札,“十字碑”上孔子对季札的仰慕之情跃然。那么季札为什么会让孔子对他格外仰慕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吗?这就要探究季札让吴的深层原因了。

吴公子季札(公元前577——公元前485)①是吴王梦寿的第四子。《史记•吴世家》寿梦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梦寿的因为“季札贤”而“欲立之”并非忽发奇想,而是吴国的传统。当初,吴国的开创者泰伯仲雍弟兄,就是因为父亲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从而能传位给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而“奔吴”的。姬昌也真的昌大其族,为其子姬发(周武王)建立周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季札拒绝了父亲的安排,于是就有了吴国的“兄终弟及”的局面。而季札,一让于长兄诸樊,二让于余昧的长子州于(即吴王僚),三让于诸樊的长子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始终不肯君临吴国。这就是季札三让吴国的史实。

那么,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孔子,为什么对季札这样的行为推崇备至呢?我想这与季札让国的深层原因有关。大家知道季札不是如许由务光那样的遁世者,他是卓有建树的入世的政治家。季札让国避位的真正原因既不是为了全身远祸,更不是为了遁世独善其身,而是基于他的政治理想,那就是为了维护君位继承的法统,他认为必须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谁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而季札的这种观念与孔子的政治观念不谋而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有机会施展政治抱负,先做什么?孔子说:“必先正名乎!”所谓“正名”就是明确各色人等的身份地位,从而各守本分。也就是孔子明确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札不但是在孔子之前就倡导这样的观念,而且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当然令孔子敬佩了。

关于这段论证,我认为还有强有力的佐证,那就是周公旦。众所周知,周公旦是孔子的政治偶像,孔子一生提倡的“礼”就是周公之礼。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为救父而惨死在商王纣的手中,次子姬发顺理成章成为继承人。伐周代商,姬发成为周王朝开国君主武王。但是,武王早逝,其子成王幼弱,如果按照周王朝太王定下的规矩,功勋卓著声望无匹的姬昌三子姬旦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继承王位。但是姬旦没有,当上了“叔父摄政王”。平管蔡之乱,苦心治理天下,“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握发”。极尽辛劳,最后把一个昌明的盛世交还给长成的侄子成王手里。周公旦用自己的一生心血,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就是周公之礼的最核心的内容,这就是孔子把周公旦当做自己的政治偶像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一点,与季札的让国,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孔子仰慕季札的根本原因也在这里。

附言:我的论文《初论吴季札》发表了,与大家共享。原文较长,分几天发吧。

初论吴季札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字号
后一篇:初论吴季札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